公元前771年,中國的曆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地處周朝版圖西方的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了西周史上最後一位君王——那個曾經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次年,周幽王的兒子,年僅11歲的周平王被諸侯保護著將都城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這一事件將周朝的曆史切割成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這一曆史節點同時標誌著周天子的威信大大下降,從此對諸侯的管理逐漸形同虛設。後來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譽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在編訂魯國史書的時候,給這段時期起了個名字,叫做“春秋”。
中國的曆史於是進入了各諸侯之間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春秋時期”。在這個特殊的曆史階段,湧現出了一批擁有特殊地位的諸侯,他們被稱為“霸主”。所謂“霸主”,實際上有著代替周王室調解糾紛的作用,因為雖然各國開戰,但大家畢竟都是華夏民族的文明人,溯本追源,大家畢竟血脈相連。各國之間並不可以無理由、無目的地互相征戰、討伐。可是事情總會有例外,沒有道義的事情還是會出現,當某一個大國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欺負人的時候,就要有人出麵主持公道,這個人就是霸主。“霸主”是大家公選出來的,就是可以調解這種“國際糾紛”的那個諸侯。
在春秋這段近300年的曆史上,一共出現過五位“霸主”,後人合稱為“春秋五霸”。他們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五位雖說是五個人,但實際上是指五個國家,因為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可能完全歸功於某一個人。我們所要說的這段曆史,就是關於這“春秋五霸”當中的吳國。吳國地處今天的江蘇一帶,在春秋時期屬於“蠻夷之地”。西周時期所謂“中原地區”的主要版塊是東至山東半島、西至陝西之黃河流域附近的地域,吳國是處於這個範圍之外的,所以被中原人認為是沒有文明、未開化的地方,故叫做“蠻夷”。直至今天,在北方的某些地區還習慣性地稱呼南方人為“南蠻子”。但蠻夷歸蠻夷,雖遠離中原文明,吳國卻有著自己的骨氣、自己的精神。它最初建立的時候,十分弱小,人口稀疏,自然環境惡劣。可就是這樣一個“蠻夷之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一舉成為了可以“號令”中原各國的“霸主”。
一、荒地開花:吳國雛形初現
太史公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在這部重要的曆史典籍當中,有十二卷《本紀》是描寫皇帝的,三十卷《世家》是描寫對曆史有著傑出貢獻的各諸侯國的,而在《世家》中第一個寫到的就是吳國老祖宗的故事,這一卷叫做《吳太伯世家第一》。吳太伯是指一個人,史書上對他名字的記載就是“太伯”,也有的書中記為“泰伯”,好像“太伯”這一稱呼看起來更像是輩分,而“泰伯”就像人名多一些,所以下麵我們提到他的時候稱“泰伯”。這個人是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的“伯公”,也就是周武王他爺爺的哥哥。因為泰伯的輩分實在太高,而且據說是他把王位讓給了他的弟弟,也就是周武王的爺爺、文王的父親,才有了周朝的曆史,所以,太史公才把這位吳國的祖先排在了《世家》的第一位。
傳說商王朝時期,西伯君主古公亶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不忍自己的族人與戎狄開戰,便率領部落遷徙到了岐山這個地方。因為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並且讓部落的人民生活富裕,糧食充足,依此打造了“周”的原始班底。古公亶父豐功至偉,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卻發生了點兒問題。
亶父一共有三個兒子:泰伯、仲庸和季曆。三個兒子當中,論才能小兒子季曆最厲害,亶父本人也最喜歡自己的這個小兒子。古公亶父喜歡季曆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就是他更喜歡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季曆的兒子。季曆的兒子了不得,他的名氣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和爺爺,他是孔聖人口中的“聖賢”之人,他就是周文王姬昌。所以,亶父十分想把繼承人的位子傳給季曆,但問題是當時已經有立長子為繼承人的習慣了,這該如何是好?
深明大義的長子泰伯,做出了一個偉大的壯舉,從而解決了父親的顧慮。他與二弟仲庸商議後決定,既然他們兩人的才能都不如老三,為了整個部族的發展,二人何不主動讓位於三弟?泰伯是真心為了父親和弟弟好,他又考慮到靠這種讓位的方法可能讓三弟的江山不穩固,大家不服從三弟的調遣,於是他們哥倆決定來個狠一點的了斷,幹脆借著幫父親到山中尋找草藥的名義,離家出走,好讓三弟能順理成章地繼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