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軔:吳國的起源(1)(2 / 2)

二人既然打定了主意要離開,就要遠走高飛,越遠越好。他們帶上自己部落的一些人馬,遠遠地離開了周人的部落,一路南下,來到了荒蠻、原始、罕有人煙的吳地,在這塊地方駐紮了下來,伐木造物,開墾荒地,蓄養牲畜。這塊地方在兄弟二人的打造下,慢慢地形成了一個新的區域,一股新的力量,而附近的原始部族見到這股新勢力的很多農業、科技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也對他們產生敬仰之心,紛紛投靠到泰伯、仲庸的部落當中。這便是吳國最早的雛形,雖然還很原始,還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但終究算是一個新的政權或者叫部族誕生了。

據說後來古公亶父去世的時候,兄弟二人不知如何得到了消息還回過周地一趟,可並沒有與弟弟討論王位繼承的問題,而是參加了父親的葬禮之後又匆匆地趕了回來。這段故事後來孔子在《論語》當中提到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可見,孔子對泰伯的事跡十分敬仰,認為泰伯的身上具有無上的德行。

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財產,也為了抵禦外族的入侵,泰伯、仲庸兄弟二人還依照周國的方式修建了城池。修城池的這個地方叫做“梅裏”,相傳就是今天的江蘇梅裏,泰伯去世後就葬在這個地方。

泰伯去世以後,仲庸繼承了哥哥的王位,而後又傳給自己的兒子。吳國的領導人從此“父死子繼”,一輩一輩地傳了下去。所以嚴格來說,後來曆任吳王的血脈都應該追溯到二弟仲庸的身上,而並非泰伯本人。

二、追根溯源:禪讓?避禍?分封?

不同的史料對於同一曆史問題總是有著不同的看法,而曆史學家們以不同的史料為依據,會對同一曆史事件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形成不同的學派。有時候,甚至參看同樣一份資料,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也會有著不同的猜測。關於泰伯、仲庸二人離開周人部族,南下建立新政權的真正目的自古以來就有著很多猜測。傳統禪讓的說法主要來自於《論語·泰伯》、《史記·吳太伯世家》以及《吳越春秋·吳太伯傳》這些典籍當中的描述。可除了這種比較流行的說法以外,對於泰伯、仲庸遷徙的目的至少還有兩種猜測。

以《左傳》當中的思想為代表的一派學者認為,泰伯、仲庸離開周部族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躲避災禍。當時,古公亶父想要將王位傳與老三季曆的想法已經很明確,而季曆雖然是最小的,但在周部族當中的威望及呼聲卻很高。假若泰伯、仲庸二人不主動出走讓位,很可能被族人彈劾,如果再被一些小人從中挑唆,則很可能陷入政治漩渦當中而無法自拔。另外,我們也不能排除二位本就有心爭奪王位的想法,曆史的真相也不排除這種可能:二位已經參加了這場政治鬥爭,結果失敗,所以才出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主要有這樣幾個論據:首先,中國曆史上的確有過君主禪讓的案例,但堯舜禪讓王位的年代距離泰伯、仲庸已經相隔了上千年,從夏啟開創夏朝,君主專製的巨大誘惑勾起了人們無限的欲望,曆代君王為了爭奪王位經常會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卻極少再有禪讓的事跡出現。泰伯若不是聖人,很難做出主動讓位的行動。第二,如果泰伯、仲庸二人真的隻是想要讓位,他們完全沒有必要跑到離中原地區那麼遙遠的吳地去。在那個地廣人稀的年代,他們大可以在周部族附近,或者是稍稍遠離但還不離開文明地區的地方建立新的部族。第三,泰伯、仲庸出走的時候沒有告訴父親和弟弟,但又帶走了很多族人,這樣的行動看起來更像是逃跑而不是正常的出走。

另一派以《穆天子傳》及《詩經·魯頌·宮》當中的觀點為代表的看法則比較離奇,認為泰伯、仲庸的出走是一次戰略性遷徙。周族強盛的這段時間,其實也是商王朝衰落得最快的時候,當時的周部族雖然還不敢與商王朝較量,但已經有野心想要推翻商王朝的統治。以當時周族的地理情況來看,他們如果想要出兵去攻打商王朝的都城朝歌,中間要經過很多諸侯國,能否爭取到這些諸侯國的認同,周人心裏沒底。但如果在南方建立根據地,則可以避開周地與商王朝都城中間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部族,直插商王朝的心髒。而且,多了一塊地盤,可以大大地加速人口、經濟的發展,從而快速增強自己的實力,為日後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