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化:由蒙昧走向文明(1)(1 / 3)

經過十幾代人的努力,吳國終於初具規模,而命運也終於讓他們的發展暫時停了下來,因為西邊的楚國發展得比他們更快,實力更為強大。盡管曆史對吳王去齊的事跡並沒有什麼記載,但在他執政的時期,吳國被楚國臣服,的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這也側麵說明了去齊是一位相對懦弱、沒有什麼作為的君主。

可曆史終究要成就吳國的輝煌,泰伯、仲庸的子孫們終究不會平凡。就在吳國向楚國臣服後的十幾年,吳國又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君王。他就是去齊的兒子壽夢。他會引領吳國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一、文韜武略:帶領吳國振興的吳王壽夢

公元前586年,壽夢即位。這是吳國曆史上除了泰伯、仲庸以外第一位有文獻記載了生平事跡的王,同樣也是在與中原文化隔閡了數百年以後,第一位率領吳國重新與中原文明地區產生聯係的君王。壽夢是一位有著遠大理想的君主,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的一生幾乎可以用“文韜武略”四個字來形容。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壽夢即位以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出兵攻打北方的郯國,並在戰爭中大獲全勝,迫使郯國向吳國稱臣。這次戰爭,其意義不同於吳國以往的任何一次。郯國雖不是什麼強國,但它的地位卻與吳國以前滅掉的那些國家有著極大的不同。郯國被認為是屬於中原的國家,是當時中原第一大國、霸主國——晉的附屬國之一。壽夢的這一做法轟動了中原,不論吳國以前吞並過多少政權,那些國家都和它本身一樣,是中原人眼中的“蠻夷”。“蠻夷”的事情,他們內部解決就好了,中原的各文明國家是不會插手的。但這一次郯國因為迫於吳國的“淫威”而叛變,這令當時的霸主晉國很是生氣,於是晉國聯合了地處山東半島、距離郯很近的兩個強國——齊國和魯國一起討伐郯。戰爭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曆史文獻當中並沒有記載。不過通過後來夫差討伐齊國、郯國出兵相隨這一記載,我們可以判斷出無論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郯國在這100多年間一直是吳國的臣屬國。

順便說一下,在春秋戰國這段中國曆史上相對混亂的時期,像郯國這樣實力弱小但“態度良好”的小國,有的時候壽命比那些大國還要長。郯國最初是晉國的屬國,後來臣服於吳,越滅吳後又臣服於越,一直到楚頃襄王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1年,郯國依然存在。與它命運相似的還有衛國。衛國是由周公旦的弟弟康叔建立的,是周朝最早的諸侯國之一。衛國自春秋以後國力一直弱小,但卻一直生存到了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十二年後才想起來滅了它。不知《老子》當中那句至理名言“曲則全,枉則直”是否是受到了當時這些弱國的成功案例的影響而迸發的靈感。還有那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不也正是這些弱國的生存之道嗎?

壽夢的這一次出擊讓中原各國終於注意到,在長江下遊的荒蠻地區,還有一個叫做吳,且具有相當武裝實力的“蠻夷國家”。壽夢本人也因此出了名,中原各國的國君通過這一事件都認識了吳王壽夢。這在當時來說真的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因為此時距離晉文公組織諸國共伐楚國的時間並不遙遠,中原各國非常不樂意看到有第二個“蠻夷”像曾經的楚國那樣強盛起來,這會對中原各國構成巨大的威脅。別看中原各國自己經常打得死去活來,但此時他們還是以中原文明大國自居,當麵對外敵的時候,他們還是能夠有效地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

晉國人很鬱悶,郯國的背叛讓他們感覺自己這個黑幫大哥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混混捅了一刀。可是麵對這一恥辱,晉國人的反應卻很出人意料,事實上曆史上的晉國總是不按照套路出牌。按理說自己的屬國被打,晉國首先的反應應該是憤怒以及找吳國報仇才對,可是聰明的晉國人來了個腦筋急轉彎,他們馬上意識到這個荒蠻的吳國很可能成為自己的盟友,並可以為我所用,與自己聯合起來一起夾擊自己強有力的對手——楚國。

這個選擇可能來源於中國傳統上很實用的“遠交近攻”這一策略。吳國畢竟離自己太遠,如果出兵討伐吳國,不但路程太遠,必定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得不償失,更重要的是一旦國家主力軍隊遠征,楚國、秦國這兩個早就看著晉國不順眼的家夥很可能趁著他們國內空虛而偷襲晉國。如果那樣的情況發生,晉國人就真的慘了。想到這兒,晉國開始籌劃怎樣拉攏吳國成為自己的盟友,可以說這在不久的將來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戰略部署。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師夷長技以製夷”了吧。可是令晉國人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這一舉動雖然眼前看著是收益頗豐,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未來,他們是親手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最終會強大到奪走自己“霸主”這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