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繼位以後,帶領吳國走向了一個新的紀元。這一時期,處於中國大陸版圖上的各諸侯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中原地區的霸主晉國,內亂加劇,政治權力被六家卿大夫瓜分,而彼此之間又勾心鬥角,導致整體國力嚴重衰弱,這為後來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家分晉做好了鋪墊。由於晉國的衰落,中原地區原本依附於晉國的小國如鄭國、衛國、宋國,也紛紛脫離了晉國的懷抱,轉而親近山東半島的另一個強國——齊國。齊國與晉國一東一西在中原地區對峙,其實也談不上對峙,因為晉國根本就無暇管別國的事情。另一方麵,傳統強國楚國此時也是傷痕累累,君王孱弱、弄臣當權、人才外流導致楚國內部也接近於分崩離析,國力嚴重受挫。抓住了這樣的機會,闔閭帶領吳國迅速崛起。在闔閭繼位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吳國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從人才任用,到軍隊建設,再到對外戰爭的勝利,吳國即將迎來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這一切,讓我們沿著三個人的脈絡往下說。
一、行人伍子胥:最會治國的全才
吳王闔閭繼位以後,在他上位過程中出力最大的伍子胥,自然就成為了闔閭的頭號重臣。而伍子胥也確實沒有辜負闔閭的厚望,他上任以後,完全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華。如果說壽夢時期的巫臣給吳國帶來了發展所必需的技術、人才和野心,讓吳國具備了強大的條件,那麼伍子胥則給吳國帶來了謀略,甚至是更加重要的身體力行。
伍子胥在吳國的官位是“行人”,這個官位在中原各國是“外交官”的意思,但伍子胥這個“行人”卻與其他國家的“行人”不同,他在吳國完全扮演著“文臣武將第一人”的角色。
伍子胥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建造“闔閭城”。城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標誌之一,在春秋時期,都城既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中心,又是政治中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與都城的規模、結構有著極大的關係。首先,城越大,可以容納的人口就越多,需知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在當時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都是人口問題。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擁有基數越大的人口,才可能擁有越強盛的軍隊;在農耕文化時期,勞動力的主要構成是人,擁有越多的人口,才會有越發達的經濟。其次,春秋時期的戰爭都是圍繞城或關卡開展的,在當時,還沒有邊境布防的意識。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城,城池越堅固,所能抵禦的部隊就越多,這樣一個堅固而強大的都城是保護政治核心的根本。第三,春秋時期守衛都城的軍隊都駐紮在城裏,城池的規模越大,所能駐紮的軍隊就越多。這樣打防守戰的時候才能越有優勢。第四,春秋時期的交通運輸不便利,糧食、草料等基本軍需物品如果從其他城市或地區往中央調度,速度很慢,而且效率很低。都城的規模越大,圍繞著都城的城郭就越大,城郭往往是種植作物的地方。這樣一到戰時,都城的軍隊得到的補給就越多,所能堅持的時間就更長。
總之,在春秋時期,擁有一座大規模、防禦堅固的都城是一個強國的標誌。無論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還是為日後爭霸中原做麵子工程,以前吳王僚的都城規模都已經不夠用了,於是伍子胥親自主理,以吳王闔閭的名字命名,建造“闔閭城”。
有關於闔閭城的具體位置曆史文獻當中找不到確切的線索,學者們對於闔閭城的具體位置大概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所謂闔閭城就是後來的姑蘇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另一派認為闔閭城的位置是在今天江蘇省無錫市西南45裏的閭江鄉一帶。2007—2008年,江蘇省考古研究所通過對江蘇省常州市雪堰橋與無錫市胡埭鎮之間東臨太湖,北靠胥山、蝦籠山的遺址進行深入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所長張敏先生認為,此遺址與文獻當中記載的闔閭城有諸多相似之處,基本確認為當年的闔閭城。
根據這次考古工作的發現,配合曆史文獻,基本恢複了當年闔閭城的規模和樣貌。闔閭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外城即大城,南北長約2100米,東西寬約1400米,呈長方形,麵積約2.94平方公裏。外城的大牆牆基寬約34米,外有城壕,這麼大規模的城牆我們可以想象它抵禦進攻的能力。內城分為東、西兩個小城,兩城的東西共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500米,占地麵積約為0.65平方公裏。城牆高出地麵2—3米,牆基厚度約20米。
通過這次考古發現除了了解到伍子胥所建闔閭城的規模,還有一些意外收獲。首先是在內城的東城發現了一口可以確認為是春秋時期打的水井。另外,西城南麵發現了水門和成排的木樁,這說明闔閭城的水源引自閭江,閭江入大城首先在城外形成護城河,而後引入內城,供日常飲用,最後出闔閭大城後流入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