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搏興:濟濟多士的黃金時代(3)(1 / 3)

人往往在寄人籬下的時候會特別努力,史書當中沒有記載伯嚭初到楚國時的所作所為,但我們可以猜測他來到吳國以後,肯定會特別努力地工作,因為他是個聰明人。他在初到吳國還沒站穩腳跟的這段時間,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貪欲,滿心想的就是如何借助吳國的力量報仇雪恨,所以此時他對伍子胥可以說是恭恭敬敬,為訓練吳國軍隊也可謂盡心盡力。在闔閭九年的伐楚戰爭中,孫武為大將,伯嚭則同伍子胥一樣,擔任副將之職,三人相互配合,指揮吳軍五戰五捷,使楚國幾乎陷入絕境。

伯嚭還是個善於變通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當了大官以後的所作所為能夠看出。越王勾踐夫椒之戰失敗以後,帶著五千殘兵被圍在山上。越國大夫文種為解此圍帶著豐厚的“禮物”前來求見伯嚭,伯嚭因此向吳王求情放了他們一馬。再後來吳王夫差兵敗,姑蘇城破的時候,伯嚭還建議夫差像當年勾踐那樣向越國人投降稱臣,保全性命。此足以看出伯嚭是個善於“變通”的人。

靠著投其所好、善於變通、努力工作這些優勢,伯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吳國上下的信任,並被吳王封為“太宰”。吳國的官製與中原各國不同,與較早發展起來的蠻夷楚國也不同,有學者認為“太宰”的職務相當於中原各國的“相”和楚國的“令尹”,是吳國的一把手,並由此推斷伯嚭的官職超過了伍子胥。伍子胥的官職是“行人”,按照中原各國的官製,“行人”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長,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伯嚭的官職確實超過了伍子胥,但有一個問題證明這樣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吳王壽夢時期,申公巫臣的兒子子狐庸在吳國當的也是“行人”這一職位,可從子狐庸在吳國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建議對壽夢產生的影響來看,明顯就是“一把手”的位置。而且伯嚭是伍子胥引薦給闔閭的,伍子胥早在闔閭尚未即位的時候就加入了闔閭的陣營,並且闔閭上位,伍子胥功不可沒。再加上後來伍子胥一直在吳國發揮的作用,僅僅通過官位的名稱判斷伯嚭的官大過伍子胥應該是不成立的。最起碼在吳王闔閭時期,伯嚭的地位肯定是次於伍子胥的,至於有沒有高過孫武還要另說。伯嚭真正得到重用,坐上吳國官員中“第一把金交椅”應該是夫差時期的事情。

有關伯嚭後麵的故事,我們留在以後再講。但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在此說明,伯嚭雖然身世和伍子胥相似,都有著共同的敵人費無極,但二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首先,伯嚭的仇人是楚國的幾個人,這些人包括費無極、囊瓦,還有幫著囊瓦滅了伯郤宛全家的那幫走狗,因此伯嚭並沒有像伍子胥那樣仇恨整個楚國。而伍子胥的真正仇人有兩個,第一個是費無極,第二個就是楚平王,最終殺害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下的命令,而楚平王現在已死,伍子胥對楚平王的仇恨轉嫁給整個楚國。第二,伍子胥和伯嚭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簡單,最關鍵的,伍子胥本人其實也應該算是伯嚭的仇人之一,因為伍子胥的爺爺伍舉當年是楚靈王的頭號重臣,而伯嚭的爺爺伯州犁在公元前541年被楚靈王殺害,這與伍子胥的爺爺脫不了幹係。當時的伍舉很有可能扮演了後來類似費無極那樣的角色陷害了伯州犁。

另外,這個世界上有君子,有小人,不是說君子就好,小人就不好,而是君子具有君子的特質,小人具有小人的特質。先不論伯嚭是個好人還是壞人,他一定是個“小人”,這是沒有爭議的。小人往往愛財、自私、好以己心度人之腹。在同樣一種情況下,君子和小人的態度往往不同。比如,同是寄人籬下,君子往往感恩,而小人往往心懷怨恨。而當經曆過寄人籬下又出人頭地的時候,君子往往懷揣著感恩的心情報效當年收留自己的那個人家,而小人往往要顯示自己的能力、財力,甚至鄙夷當年收留自己的那個人家。伯嚭是個小人,日後,他還會有很多令君子不齒的行為。

四、複仇者聯盟:團結一致滅強楚

闔閭九年(前506年),吳國對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九戰九克,順利攻破國都郢城。伍子胥和伯嚭終於完美地實現了他們的複仇計劃,闔閭也終於得償所願,成為了吳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也是功勞最大的一位國君。這段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吳王闔閭繼位後,馬上就對楚國發動了一次戰爭。這次戰爭的真實目的是“斬草除根”。我們前麵說過,闔閭發動政變以前曾勸說吳王僚派他的兩個弟弟蓋餘和屬庸趁著楚國國喪期間去伐楚,結果失敗,兩人被困在了楚國。闔閭政變成功以後,吳王僚的兩個弟弟歸降了楚國,楚國令尹囊瓦特意為吳國這兩個公子在舒地建造城池,就是為了利用他倆的複仇之心報複吳國。闔閭既然對慶忌不放心,還特意派要離前去刺殺,自然對吳王僚的這兩個弟弟也是寢食難安,於是便有了吳王闔閭時期第一次伐楚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