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到了吳國直接找到吳王夫差,他來之前就摸透了夫差的脾氣,所以來了就給吳王夫差一頓奉承,說未來的霸主非吳王您莫屬。這一下子對了夫差的脾氣,立馬使夫差對子貢笑臉相迎。雖然夫差沒文化,可還是知道魯國的孔老夫子的,當然也知道孔子的這位高徒,可他沒想到的是,這幫隻知道讀“聖賢書”的呆子也明白自己最終一定會稱霸的道理,夫差很高興。見夫差很高興,緊接著子貢告訴夫差,稱霸的路上首先要收服東部沿海地區,這裏最主要的就是三個國家:齊國、魯國和越國。這三個國家當中應該去打擊最強的,扶保最弱的,這樣能夠讓吳王您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成為神一般的英雄人物。打擊強國說明吳王您的勇猛,扶保弱國說明您的仁慈,這樣大家才會從心底佩服您,願意尊您為霸主。
一番話說得夫差喜笑顏開,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了子貢為他設立的邏輯陷阱。這三個國家當中誰是最強的?當然是齊國。誰是弱的?當然是越國和魯國。越國剛剛從夫椒之戰的敗果中複蘇,經過十來年的發展,現在隻能說維持溫飽,根本不知道何時才能“步入小康”。而魯國,早就對吳國俯首稱臣,對於這樣的“乖小弟”,“老大”當然要對他好,這樣才能讓別的“小弟”也看在眼裏,對“老大”信服,感覺到安全。
想到這,夫差一拍腦門,決定組織軍隊進行第四次伐齊。子貢的目的達到了,但是他還沒有善罷甘休,他還要進一步排除魯國在外麵潛在的危險,他要讓所有可能對魯國不利的國家徹底亂套。離開吳國,子貢又踏上了前往越國的路。
麵對越王勾踐,子貢采取了與對付田常和夫差截然不同的方法。這一次他直截了當地告訴勾踐,他看出了勾踐臥薪嚐膽的苦心,看到了勾踐心中的仇恨以及對複仇的渴望。他告訴勾踐,他有個方法可以加速越國複仇的節奏,快速削弱吳國的實力。具體方法是這樣的,在來越國之前,他已經去見過夫差,並且成功說服他出重兵攻打遠在山東半島的齊國。越王您應該派出一支軍隊假意支援吳國,與吳國共同出兵,實則為了摸清吳國軍隊內部的情況。吳國與齊國一戰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如果吳國失敗,對吳國來說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這樣就會縮小吳國與越國之間的差距,使越國可以快速超越吳國並最終向吳國複仇;如果吳國勝利,驕傲的吳王夫差必定會繼續揮軍西進,前去攻打晉國以爭取“霸主”的稱號,如此一來,越國可以暗地裏與晉國結盟,與晉國前後夾擊吳國,以報仇雪恥。
如此一番獨到見解令勾踐眼前一亮,想到“複仇”二字,勾踐牙根咬得緊緊的。任何能夠幫助他快速複仇的辦法都是好辦法。他趕緊向子貢請求可以和晉國結盟的方法,子貢當然趁機向勾踐賣了個乖,拍著胸脯向勾踐保證,自己會去晉國一趟,一定幫你把結盟的事情搞定。
子貢前腳剛走,勾踐就派出文種作為使臣前去向吳王夫差請命,自己願意派出全國上下“僅有”的三千越甲,隨吳國軍隊征討齊國。驕傲得不可一世的夫差立刻同意,而且對越國這個小弟的忠心有了進一步的信任。
子貢離開越國後,立刻奔往晉國,見到了晉定公。他提醒晉定公,吳國的大軍將席卷齊魯大地,下一步吳王夫差一定會將軍隊開往晉國,顛覆您的霸主之位。晉定公一聽就慌了,沒想到當年自己的先人為了對付楚國而培養起來的這個蠻子如今已經強大到這個地步,於是趕緊問計於子貢。子貢開誠布公,建議晉定公當年是怎麼對付楚國的如今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付吳國。當年的楚國強大,不可一世,隨時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晉國扶植了其背後的吳國,牽製住了楚國,保住了晉國霸主的地位。如今吳國做大,晉國應該同樣扶植其背後的越國,何況越王勾踐本就懷揣著強烈的複仇之心。如此,有越國牽製吳國的力量,晉國得保太平。
晉定公十分讚賞子貢的見解,決心要幫一幫越王勾踐,培養一個新的蠻子出來以牽製住老蠻子。如此,子貢完美地完成了自己此次遊說諸侯的任務,靠著一張天下無雙的嘴巴,存魯、亂齊、破吳、強晉並且最終令越國稱霸,天下間局勢大變。有人奇怪,子貢是儒家的大學者,是孔聖人最得意的門徒,可這一番遊說的過程很明顯屬於爾虞我詐,動用的全部都是陰謀伎倆,完全沒有體現出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難道孔門這第一賢徒隻是個偽君子,其本質是個陰險小人?甚至有人憑此攻擊儒門,認為儒家所提倡的那些東西不過是說說而已,連聖人門下第一高徒都做不到基本的仁、義、信。殊不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第一治國思想,為曆代君王所用,其最為核心的內容應該是熱愛自己的國家才對。如果連國家都不複存在,國破人亡,儒家門生還談何“仁義禮智信”呢?到那時,再偉大的“仁義禮智信”也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子貢的此次遊說,是站在國家的大立場出發的,仔細體會,子貢在這一番遊說的過程中內心應該也是充滿了痛苦的。他為了保存自己的國家,很可能導致其他的國家及其人民陷入戰火之中,可被逼無奈,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想要保存自己的國家就必須那樣做。從國家的大立場去看,子貢所做的一切是偉大的,盡管他還沒有偉大到像墨家那樣,能夠站在全人類的幸福角度去看問題。但事實就是這樣,太過偉大的,往往就不接地氣,沒有市場,墨家的思想盡管偉大,卻沒有在曆史當中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