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終結:吳國衰亡的思考(2)(1 / 2)

夫差是這些單純的人當中最為單純的一個,因為他始終都是個“蠻夷”,他其實並不懂得中原人玩的是什麼,他並不十分了解中原人玩“國際政治遊戲”的規則。在夫差的心目中,“霸主”這個詞彙他最早聽父親提起過,是他父親的夢想,他繼承了父親的王位,就應該繼承父親的夢想,所以他一心要成為霸主。闔閭知道什麼叫霸主嗎?其實闔閭也不知道,因為闔閭也是個“蠻夷”。他和夫差都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去追求一個自己不知道是什麼的玩意兒,並且把這個追求視為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這二位如果生活在今天,應該會被定義為“夢幻而不切實際的人”。

其實吳國也好,越國也好,包括楚國,這三個國家都是地處“蠻夷”地區,他們對於霸主真正的含義並不知曉,隻是覺得這兩個字聽起來過癮,就要去爭取,當然,這也符合“蠻子”們的性格。仔細分析霸主的角色,我們不難發現,這隻是一個名聲,或者叫頭銜。齊國也好,晉國也好,秦國也好,並沒有因為這個頭銜帶來太多實際利益,相反,他們要為了維護這個頭銜而損失很多。

有人認為,當了霸主,會得到來自很多小國的貢品,這倒是事實,但問題是那些沒有當過霸主的強國,不是也會得到附屬國的很多貢品嗎?否則就不會有囊瓦勒索唐公、蔡公的奢侈品事件了。再者說,在生產力落後的春秋時期,對於一個國家的實力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糧食、兵器、工具及人口、土地這些,而貢品往往都是一些奢侈品,這些奢侈品雖然也有價值,但是卻很難兌換成同等價值的糧食、兵器、戰車。所以說,霸主雖然地位尊崇,但能夠得到的實際利益並不多,大不了就是幾頭用來祭祀的豬、牛、羊,而即便是豬、牛、羊在當時也是有規格限製的,每種不能超過十二頭。

可為了維護“霸主”這個虛名,需要付出多少呢?很多!既然大家捧你,抬舉你,尊重你為“江湖大哥”,當“江湖”上發生了以大欺小、恃強淩弱這種事情的時候,“大哥”必然要出麵“擺事兒”。而出麵的時候,如果單靠嘴說一說,事情就能夠解決也就罷了,可萬一人家不給麵子,作為霸主就要出動自己的“國際維和部隊”,以幫助弱者,打擊強者,伸張正義。這可是件虧本的事情,因為隻要發兵就會造成戰爭消耗,即便隻是武力威脅,單是一支軍隊在行軍路上的消耗就很巨大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曾經千裏發兵幫助燕國對抗北戎,援救邢、衛打擊狄族,聯合中原各國打擊楚國,這一係列的行動都是以消耗自己實力換取名聲的舉動。

單純的夫差,並沒有看到“霸主”背後的這些事情,或者即便他看到了,也覺得這樣很威風。他並沒有意識到,齊桓公也好,晉文公也罷,他們的治國目標並不是當“霸主”,而是讓國家強大。而“霸主”這玩意兒其實是國家強大之後所得到的附屬品。舉個例子來說,夫差的行為就相當於今天你去超市買了一個大瓶的750ml洗發水,霸主的名號就相當於贈送的那個50ml試用裝護發素,你去超市的目的是買那個大瓶的洗發水,而夫差的目的,卻是想要得到那個小不點的試用裝護發素。可這個試用裝隻有買洗發水才贈送,不單獨銷售,於是夫差就逼著自己買了一個大瓶洗發水。結果就很麻煩,買完了之後夫差發現他用這個牌子的洗發水會過敏,而護發素這東西不搭配洗發水卻又沒法單獨用。夫差為了爭奪“霸主”虛名,沒有考慮到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隻是發展軍事力量,經過十幾年的時間終於稱霸,可緊接著,就迎來了滅頂之災。夫差一直到被圍於姑蘇,陷入到無法擺脫的困境時才真正意識到,“霸主”這玩意兒一點也不實用,作為霸主,隻有你救別人的份兒,別人是不會來救你的。甚至,來救你簡直是在侮辱你,強大的霸主怎麼會需要別人的軍事援助?被人欺負到頭上來還能叫霸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