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終結:吳國衰亡的思考(2)(2 / 2)

夫差繼承父親的“霸主”夢真正害了吳國,連年的窮兵黷武,老百姓常年承擔著國家大規模軍事戰爭的巨大消耗,可以說是吳國走向覆滅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說治理一個國家是需要智慧的,作為一國之主也不能拍腦門子辦事,反之,結果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承受的。治理國家需要靠文化,需要有成熟的政治理念,所以草根出身的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以後,由於自己的文化底蘊不夠,第一時間考慮的就是采用哪家學說來治理國家。不管是漢高祖所采用的“黃老刑名之學”,還是漢武帝以後各朝各代都采用的“儒學”,都是一套完整的、成熟的政治思想,隻有這樣才能讓一個政權的生命力持久。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界“百家爭鳴”的原因,政體發生了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治國的理念也要發生變化。這樣才能緊隨時代的步伐。換句話說,吳國君主缺少的就是這種完整的政治理念,這個根本的問題隻要不發生改變,吳國必然會滅亡。

四、小國寡民:興易衰也易

春秋時期,一個國家的興衰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變化,吳國作為一個弱國,到夫差時期達到盛極,這個過程僅用了不到一百年,而從盛極到滅亡僅用了五年,這個速度盡管我們已經分析了很多原因,但還是讓今天的我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縱觀春秋的曆史,我們會發現很多這類的例子,比如西周末年的鄭國,剛剛遷到東邊的時候,是非常強大的,可很快就淪為弱國。齊國在齊桓公之前,一直是受到鄭國打壓的,可就在齊桓公執政的期間,就從一個弱國迅速崛起,成為一代霸主。楚國也是一樣,從雄極一時,很快就淪為首都被人攻下,差點亡國,可戰後又經曆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馬上又恢複了國力,甚至達到新的巔峰。這類在短時間內經曆大起大落的國家,在春秋時期比比皆是,這背後有著什麼原因呢?

一個泱泱大國,它無論是發展還是衰落,這個速度都是相當慢的,一個小國,反而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衰亡。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還都處在小國寡民的狀態,巨型國家如晉國、楚國,人口也就百萬上下,像鄭國、衛國這樣的小國,人口則不會超過十萬,還有更加迷你的小國,像剡國、邾國這種,人口也就是一兩萬,甚至不到一萬,其國家規模往往是由一個都城加上附近的一些耕地組成。這樣規模的國家,碰到一個英明的領導人,就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崛起;當然,如果碰到一個失敗的領導人,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