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終結:吳國衰亡的思考(3)(1 / 2)

吳國在春秋時期的那些國家中,也算是規模小的。早期斷發文身的時代我們就不提了,就說他最鼎盛的時期,夫差黃池會盟的那一次,夫差動用全國九郡所有能調動的部隊,一共組織了大概13萬人的軍隊,這幾乎是吳國全部可以戰鬥的軍隊了,否則越王勾踐打到姑蘇的時候,姑蘇城內也不會隻有不到萬人的部隊抵抗。吳國從闔閭時期開始軍農一體化,農民平時耕種勞作,一遇戰事就把活交給家裏的女人和孩子,參軍打仗。夫差征兵的標準,是從16歲一直到60歲,所有身體健康的男性。這麼算來,減去幼小的或者年紀超過60歲的,這次夫差發動的這13萬人至少占了全國男性的一半。我們以15萬計算,全國男性也就30萬,再加上和男性同數量的30萬女性,吳國的人口至多也就是60萬。如果再往前推到壽夢時期,整個吳國的人口絕不會超過30萬,這麼點人口,想要發展起來,隻要鼓勵老百姓都勤快一點,多種點地就可以做到了。到了吳國後期,夫差連續幾年不管糧食的收成問題,隻知道去打仗,所以一下子就支撐不住了,越王勾踐這個時候率軍隊圍城三年,根本不給吳國任何喘息的時間,所以僅僅五年的時間,吳國就從極盛淪為滅亡。

在小國寡民這個大背景的因素下,在技術方麵還有很多細小的原因可以分析。從夫差二年,吳國滅掉越國以後,吳國幾乎就沒怎麼打過水戰,尤其從北伐開始,吳國人來到中原作戰,自然要加緊訓練步兵、戰車這類的陸戰軍隊。姑且算吳國一直有10萬軍隊,這10萬人年齡跨度極大、身體素質也沒有要求,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可不都是一樣的,真正有戰鬥力的精銳也就是占20%—30%,否則夫差不會在黃池會盟時以武力威懾晉軍的時候隻出動“三軍”。這二三萬的精銳部隊最大的特征應該就是年齡問題,畢竟“拳怕少壯”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所以吳國精銳部隊的這兩三萬人的年齡大概會在18—25歲之內。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從夫差八年,吳國開始正式向中原發兵,到夫差十四年黃池會盟,這六年的時間,吳國的精銳部隊正好更換了一代人,這一代精銳士兵一直都是打陸戰的。而夫差十四年,勾踐偷襲姑蘇城,勾踐一直是以水軍與吳軍作戰的,別忘了吳國這塊地方有很多水,姑蘇城城中就流淌著胥江水。這樣一來打慣了陸戰的吳國精銳士兵忘記了自己發家的本事,不會打水仗,這自然導致後期吳越兩國交戰的時候吳國的戰鬥力遠遠不及越國。這大概也是越王勾踐為何囂張到僅帶越甲三萬就敢攻入吳國都城,而且當吳國大部隊回援的時候依然以強硬的態度談判的原因之一。

此外,吳國以前的水軍之所以那麼厲害有很大的功勞要歸於伍子胥。伍子胥是個強大的水軍將領,陸戰方麵不敢說,因為畢竟還有孫武這樣的戰神存在,但僅就水戰能力而言,伍子胥在春秋時期必能穩坐“頭把交椅”。伍子胥在時的吳國水軍幾乎沒有過什麼戰敗的記錄。伍子胥被殺,越王勾踐就徹底沒有了顧忌,越國打吳國當然是出動水軍,一來因為越國陸軍的實力的確是不行,二來攻打姑蘇城出動水軍要比陸軍方便得多。伍子胥被殺以後,吳國再也沒有其他的優秀水軍將領湧現出來,包括夫差自己,水軍的作戰能力也不見得如何強。所以,這優秀將領的匱乏也應該算是原因之一。

五、窮兵黷武:軍國主義不可取

其實從壽夢到夫差,吳國的這些君主們很可愛。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想要把吳國建設得好,可就是缺少方法。他們從小被人看成是“蠻夷”,不跟他們玩,遭到這樣的待遇誰心裏都會不舒服。於是他們都想要改變現狀,讓別人看得起他們。可是怎麼樣才能讓別人看得起他們?他們幼小的、不成熟的心靈認為,要讓別人都怕他們,自然就跟他們玩了。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他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當吳國成為了霸主,雖然一時間耀武揚威,可當首都被圍的時候,別人還是不跟他玩。吳國這個可憐的“蠻孩子”為了讓別人理他,而走上了一條強大的道路,可這種強大是一種表象的強大,為了征服別人的強大,並不是自己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