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的吳王們並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從壽夢到夫差,經曆了四代人共七位王的摸索,終於找到一條可以令自己強大起來的方法,那就是鍛煉自己的“拳頭”。於是,從闔閭到夫差,兩代人令吳國徹底走上了一條軍國主義的道路。一開始,有著清醒頭腦的闔閭,再加上身邊的一幹重臣,發展軍事的同時還能夠想著自己的經濟、民生問題,畢竟沒有飯吃誰也不會跟著你去打仗。所以闔閭打下的家底還算殷實。可到了夫差這個“王二代”執政的時候,他的思路遠遠沒有他老爸那麼清晰,他在做決定的時候有著太多衝動的因素,再加上伯嚭這個居心不良的權臣在身邊,吳國開始徹底的窮兵黷武。夫差太忙了,從他上任就琢磨著滅越報仇,執政的19年時間,幾乎每年都有戰爭,頻繁的時候甚至一年就要經曆幾場戰爭。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夫差幾乎是百戰百勝的,最起碼沒有經曆過重大的失敗,所以夫差越到後來,投入的兵力就越多,因為他贏慣了,甚至有點輸不起了。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吳國幾乎對當時所有能與自己較量的國家都發動了戰爭,對於有些對手的戰爭還不止一次,比如單是北伐齊國就有四次之多。如此長時間的、不間斷的戰爭就算吳國人再“好勇輕死”,也會吃不消,因為他們畢竟早已進入了農耕時代,居住在城市裏,不用再拿戰爭當飯吃。夫差以這種形式帶領吳國走上了叫做“軍國主義”的道路。國家的一切行動都是具有軍事目的的,國家的一切政策、製度都是以軍事化目的為原則。
軍國主義的路線對於一個好大喜功、欲壑難填的君王來說,簡直就像毒品一樣會使他們上癮,因為以這個路數治理國家會使一個國家快速地興盛,讓君王在有生之年可以擁有更多的“豐功偉績”。當然,采用這樣的方法快速興盛,會留下很多後遺症,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超速發展到最後都會有一定的“反噬”。縱觀曆史,任何一個走上這條道路的國家,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曆史上這方麵的案例不勝枚舉。滅掉吳國的越國也是因為走上這條道路才迅速崛起。越王勾踐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把苟延殘喘,曾經淪陷90%國土麵積的越國治理成為一個當時的強國,並且一舉滅掉了當時的“大佬”。越國在滅吳以後也迅速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成為繼吳國之後的新一任“霸主”。勾踐風光了九年,這九年可以說是勾踐和越國的巔峰,但在這之後,越國便銷聲匿跡。有的時候會覺得奇怪,雄極一時的春秋最後一個霸主越國,在戰國時期怎麼幾乎沒被提起過?大概是因為它的強盛時間太短,對於後來戰國的曆史並沒有產生過什麼影響。就這樣,越國一點一點地衰落,最後還是被強大的楚國所滅掉。
曾經幫助楚國人把吳國人趕跑的那個秦國,也在兩百多年後走上了軍國主義的線路,並且最終吞並、統一了各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於是,那個偉大的王者稱自己為“始皇帝”。可這個政權隻經曆了短短幾十年,便滅亡於自己人民的手裏。取而代之的漢朝後來也經曆了這麼一段危險的時期,漢武帝就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他為了徹底消滅匈奴,策劃了一個跨世紀的大戰役,戰線拉開幾千公裏。戰爭幾乎拖垮了全國的經濟,好在文、景二帝給他留下的家產大,沒有徹底被弄垮,但西漢王朝的國力也從此轉向衰落。
不光在中國境內是這樣,在世界範圍內,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曾經挑起世界性戰爭的德國和日本,都是因為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才使國力快速興盛,但戰爭也是很快以失敗告終。當然,他們的戰爭和我們說的中國古代的這些戰爭還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他們這種以侵略為目的的戰爭還涉及是否正義以及是否有反人類傾向的問題,因為這些戰爭確實令世界人民都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
總之,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超速發展必然會得到“反噬”,軍國主義必然是一條滅亡之路。吳國如此,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