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喧嘩與騷動
李海鵬 劉建平 黃端
大型體育場體現著現代城市的價值取向,是文藝表演、體育賽事的舞台,是市民生活彙聚之所,也是城市情緒的圓心。
——北京——
影響未來的體育場
在談到城市的影響力時,曆史學家Brigg舉了一個巴黎的例子,“當巴黎開始建設的時候,沒有任何影響力,過了一陣,因為修建了大型教堂使巴黎有了宗教信仰,因此巴黎周圍的人開始湧向巴黎,或者是受到巴黎的影響,這樣,邊界就擴大了。”
曆史上的名城都依托大型建築來體現文化特征,而它的意義往往超越實用功能。就像羅馬的大鬥獸場體現了羅馬的奢華一樣,大體育場也體現著現代城市中的價值取向。
某種程度上,能夠容納7萬人的工人體育場就是北京的標誌。大多數人都曾通過電視節目看到過這裏舉辦的各種壯觀的大型活動,那些活動正是北京最重要的公共生活。在平時,實際走進工人體育場,你會感覺到某種零亂,色調上也略微有些暗淡。在體育場院子裏那片開闊的空地上,水泥磚已經凹凸不平,還有些破損,而體育場灰色的外牆,在冬天的枯樹中顯得尤其壓抑。在場內,五顏六色的座椅環繞著這個季節裏灰色的草坪,並不能顯示盛夏時節綠草成茵的壯觀景色。這裏承擔了太多曆史,已不可能像最初時一樣光鮮。但是一旦有大型活動舉辦,它會立刻振作精神,迸發出令人出乎意料的光彩。
建於1959年的工體實際上並不是單獨的一座建築,而是龐大的建築群體,即使在今天,它的設施也堪稱功能齊全,當時更是亞洲第一流的體育場。作為在建國10周年之際用以體現國家繁榮昌盛的代表建築,從最開始的設計到整個施工過程,工體都受到國家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和重視。北京曾經格外關注它的這座體育場,在建造中運用了當時先進的建築設計概念,這使得它成為一個經典,在幾十年後依然可以是中國建築文化的代表和精品的標誌。
工人體育場發展的曆史就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曆史。從1959年和1961年承辦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和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開始,這麼多年以來,在這裏舉辦的大型賽事包括第一、二、三、七屆全國運動會,第26屆世乒賽,第11屆亞運會,第6屆遠南殘疾人運動會和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這一記錄遠遠超越了北京一個城市所能負擔的體育含量,實際上,它差不多是作為國家體育場而參與到中國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這裏發生的事情常常被看作是國家大事。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自來工人體育場和群眾一起觀看比賽和文藝節目,他們的出現往往意味著世界性的事件。
在幾十年中,工人體育場曾經有著無窮的身份。它是“向世界打開的窗戶”,所有來比賽的外國運動員,都從工體開始了解中國;它是北京最夢幻的舞台,無論是國內三地的明星,還是國際著名的表演團體,都為能在工人體育場為中國熱情的觀眾表演感到榮幸。除了大型比賽之外,它還是市民生活的一個彙聚之所。
在喧囂的體育場路兩旁是鋼筋水泥的城市,而工人體育場卻獨有清清的湖水,蔥鬱的綠陰,寬敞的廣場和新鮮的空氣,構成CBD中罕見的城市湖景綠洲。在它40萬平方米的麵積上有11萬平方米的綠地、4萬平方米的水麵以及8萬平方米的運動場地,工人體育場攜帶工人體育館,構成兩大體育建築,以湖水彼此連綴,至今仍然被認為是相當出色的建築構思。工體水係上接昆明湖,下至通惠河,作為貫穿京城重要觀光河道中部的工體人工湖,一波三折,恰似北京水係的縮影。而在奧運會的場館建設中,這一思路也仍將延續,也就是說,工體將作為典範被複製,它的影響從1959開始,綿延到更深邃的未來。
北京工體給世界上留下的最新的印象,是第21屆大運會上開幕式。當時以鋼架、水池及60米高的背景牆構成了立體舞台造型通過電視節目傳向世界。而第11屆亞運會上,中國特色的人陣場麵更是代表了工體的東方國家風格。
這是工體最有力量的一麵。但對大多數北京市民來說,它首先意味著大型演出和北京國安足球隊的比賽。後者始終是甲A聯賽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很可能也是未來的中超聯賽中的豪門。這個中信國安總公司和北京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共同建立的足球俱樂部就以北京工人體育場作為主場,俱樂部的基地也設在這裏,包括俱樂部的辦公機構、教練員和運動員宿舍、會議室、餐廳、醫務室及附屬用房,還包括一塊足球訓練場。在中國的各個足球賽場中,工體始終是最有特色的一個,這裏的“京罵”和激情同樣著名。
在2008年奧運會到來之前,北京會建成更多的體育場館,包括1.8萬座的國家體育館、1.5萬座的國家遊泳中心、1.8萬座的奧運會籃球館、2.5萬座的臨時性棒球場和8500座的臨時性壘球場,而最為重要的8萬座的國家體育場,將取代工體,成為北京體育的新象征。但是,就像老特拉福德隻有一個一樣,新建築未必能夠取代老建築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象征意義也未必能夠融會情感。為了迎接大運會和國際奧委會代表考察團,北京市的主要體育場館都曾進行了整修,工人體育場和首都體育館、奧林匹克中心共同被列為整修的重點,整個工人體育場的修整耗資5000萬元。在當時的整修中,北京工人體育場把場地外牆全部刷新,更換了整個體育場的座椅,與國際水平接軌。毫無疑問,作為中國最著名的體育場,它依舊是北京的寵兒。
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全部建成後,在那中軸線末端的兩座500米雙塔的襯托下,北京工體依然有獨特的價值。700多年前忽必烈營建元大都時,在什刹海東側畫一南北中軸線與水麵相切,由此確定了城市位置。這7.8公裏長中軸線被稱為“人類文明成就的軸線″,南起永定門,北抵鍾鼓樓,形成縱貫正陽門、故宮、景山等雄偉建築的長廊。與那些即將沿線建成的新的體育建築比起來,工體顯然更少一點廟堂之氣,而就“水麵連綴”的思路被複製和發揚來說,未來的北京體育布局恰恰會是一個升級的工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