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營“特長”,下崗工打拚成富姐(2 / 2)

陳世玲苦練業務技術後,賣肉又快又準,像換了一個人,顧客又紛紛回到她的櫃台前排隊。陳世玲平均每天要比別人多賣出200多斤肉,“一刀準”的雅號在群眾中不脛而走。

1982年5月,重慶市副食行業舉行業務技能大賽,陳世玲代表南岸區參賽,獲得“分割”、“刀法”和“心算”全能第一,“一刀準”、“刀刀準”的美譽在行業內非她莫屬。

1990年7月,重慶市舉行“太陽神杯”巴蜀絕技大賽,她被單位推薦參賽。組委會在不征求意見的情況下,隨意準備了一塊豬肉。按比賽規則,由現場的評委和觀眾報出任意數字的重量,要求陳世玲一刀完成,誤差不超過5——8克。陳世玲在數千雙目光的注視下,胸有成竹,從容運刀,所切下的豬肉果然毫厘無爽。連續三次均取得優異成績,贏得了觀眾的熱烈喝彩。在這次大賽中,“一刀準”被評為十大“巴蜀絕技”之一。1991年5月,中央電視台在《正大綜藝》“五一”特別節目中,又隆重推出了陳世玲的“一刀準”絕技。主持人倪萍對陳世玲的精采表演驚歎不已,愉快地邀請她合影留念。

陳世玲憑著“一刀準”絕技,從南岸走向重慶,從重慶走向全國,成為令全國電視觀眾矚目的行業明星。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進一步確立,豬肉銷售不再成為國營肉聯廠的壟斷行為,農民自產自銷的豬肉大量占領市場後,國營廠的功能被大大削弱。陳世玲所在的肉聯廠和其他肉聯廠一樣,不得不實行內部減員和經營轉換。在這場新的體製改革中,陳世玲下崗了。這一年是1994年,陳世玲38歲。

迷惘,徘徊……昔日耀眼的行業明星,無情地被生活拋到了一個暗淡的角落。

陳世玲試著去找工作,找了很多次工作,都有因年齡大和文化低而碰壁,一家單位的老板甚至當麵奚落她:“一個賣肉的能做工什麼事?”

陳世玲發了狠,她還非要做點事出來!她和丈夫商量,決定自己開一個餐館。這時,在南山公園“泉水雞一條街”正好有一家餐館要轉讓,陳世玲向朋友借了3萬元,加上自己的積蓄共6萬元盤下了這個店,店名依然沿用原來的名字,叫“劉三泉水雞”。

市場是無情的。盡管陳世玲對客人服務周到,菜品也注重質量並花樣翻新,但在近100家“泉水雞”同街競爭的情況下,她店裏的生意始終不見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