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雄踞嶺南、威震萬裏邊陲的南越古國,雖然最終湮沒於西漢大一統的版圖之中,但在立國近百年中發生的恩怨情仇、是非紛擾,曆經兩千多年的孤寂後終於重見天日。塵封已久的南越古國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展現她的魅影給世人?
始入百越之境,層巒疊嶂,石突峰兀,絲竹纏綿,風簾翠幕,微風颯爽,鶯歌燕舞,鴻飛冥冥。夜宿山穀,山風習習,薄霧繚繞,縹緲虛幻,如臨仙境,有魅影掩青山之術。遙望嬌翠欲滴之山峰,萬木競秀,飛花點翠,似近還遠,若有若無,當浮華略盡,唯留綠意絲絲。俯望一泓碧水,清波微漾,白雲倒映,魚蝦浮動。
唐宋變革以前,嶺南好比一處桃花源,遠離中原的紛紛擾擾,少了幾分喧囂,多了幾分寧靜。不可否認,在中國曆史的前期,嶺南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配角”,一直以中原王朝的後花園自居,靜謐而神秘,恰似超凡脫俗的仙人,又似歸隱山林的處士,與世無爭,去留無意,落得一個雅靜清幽、心曠神怡。
一、江山如此多嬌:風華絕代的嶺南尊容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山河壯美,怎能不令人懷抱美好的憧憬!
公元前196年,素有“漢初第一辯士”美譽的陸賈奉詔出使南越國。始入百越之境,層巒疊嶂,石突峰兀,絲竹纏綿,風簾翠幕,微風颯爽,鶯歌燕舞,鴻飛冥冥。夜宿山穀,涼風習習,薄霧繚繞,縹緲虛幻,如臨仙境,有魅影掩青山之術。遙望嬌翠欲滴之山峰,萬木競秀,飛花點翠,似近還遠,若有若無,當浮華略盡,唯留綠意絲絲。俯望一泓碧水,清波微漾,白雲倒映,魚蝦浮動。
置身鬱鬱蔥蔥的群山懷抱,陸賈被深深地打動了,頓時精神抖擻,滿身疲憊一掃而光。他立誌不辱使命,將這片如畫河山納入大漢版圖。
肇始於古希臘先哲希波克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雖屢遭批判,但自然環境對人文曆史的巨大影響卻從未被人忽視。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由於地處海灣眾多、海島遍布的地中海和愛琴海的環抱中,古希臘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海洋文明,古希臘先哲對人類曆史的認識也多從地理、氣候上考慮。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的特性由氣候決定;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深受海洋影響。亞裏士多德則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民族特性、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性質,希臘半島因處於炎熱氣候與寒冷氣候之間,因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故其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
當人類文明的列車駛入中世紀後期時,一批開明的思想家便將地理位置、地形、地勢、地貌、水文、氣候等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自然因素引入人類對物質世界和曆史世界的認識中。16世紀初期,法國曆史學家博丹在其名著《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源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等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民族需要不同組織形式的政府。
近代以來,研究自然環境與社會曆史關係的思想家層出不窮。將自然環境視為人類各民族形態各異決定性因素的思想家被稱為“社會學中的地理派”,這一學術觀被稱為“曆史的地理史觀”。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的啟蒙著作《論法的精神》,將亞裏士多德的論證擴展到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的決定性作用之中,認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在他看來,熱帶地區通常是專製主義籠罩,而溫帶地區則多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孟德斯鳩的理論影響力很大,伴隨其啟蒙思想而流傳到世界各地。英國曆史學家巴克爾和德國思想家拉采爾也都認為個人和民族的特征服從於自然法則。
雖然地理環境決定論從一開始就廣受質疑,對照歐洲中古以來近代政體沿革也難以自圓其說,但這種從自然條件入手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和脈絡的方法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曆史觀。19世紀的德國學者亞曆山大·洪堡曾豪情萬丈地宣稱:“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和無所不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