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尋夢桃花源:回溯千百年前的嶺南之地(1)(2 / 2)

那麼,南越古國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呢?

南越國地處嶺南,這裏是越人聚居之處。

嶺南又稱“嶺表”。嶺南的“嶺”通常認為是南嶺,顧名思義,“嶺南”即南嶺以南。秦漢時期的南越古國因其地理環境的獨特性而導致其曆史文化迥異於中原列國。南越古國疆域遼闊,最大時號稱“東西萬餘裏”,境內最主要的山脈南嶺自古以來都是南北交通要道,扼險而製是南越建國的基本條件。

南嶺大約處在北緯24°~26°、東經110°~116°之間,橫亙桂、湘、粵、贛、閩,東西長約六百公裏,南北寬約兩百公裏,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左右,是中國十大山脈之一,也是中國南部最高山脈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南嶺由越城嶺、萌渚嶺、騎田嶺、都龐嶺和大庾嶺五條主要山嶺組成,因故得名“五嶺”。廣義的南嶺還包括苗兒山、海洋山、九嶷山、香花嶺、瑤山、九連山及周邊諸峰。

嶺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交錯分布,河網密布,湖多汊眾,西部與北部以岩溶地貌居多,東部和南部海岸線曲折漫長,島嶼遍布。嶺南河流眾多,這些河流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等特點,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嶺中。嶺南地區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國第五長河,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

在人類改造自然能力極為低下的古代社會,水利工程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盛譽的世界最古老運河之一的靈渠成為打開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是兩千多年前先民們的一大壯舉。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隔著巍巍的五嶺山脈,陸路交通阻障重重,更無水路可通。始皇帝掃滅六國後,希冀將百越之地也納入統治版圖。於是,在命令蒙恬北拒匈奴而守藩籬的同時,也積極準備征伐百越。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遊湘江,為解決南征部隊的糧餉運輸問題作出了“鑿渠運糧”的決定。在始皇帝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下,傑出的水利家史祿驅使軍士、刑徒、征夫劈山削崖,築堤開渠,曆數年之功,這條長三十多公裏,寬五米的水渠終於鑿通。靈渠將長江支流湘江與珠江支流漓江打通,溝通了長江水係和珠江水係。

人們敬佩於史祿開鑿靈渠居功至偉,稱讚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廣西興安縣還為他勒碑立傳,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的塑像,他的事跡也被世代傳誦。

靈渠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與長城南北呼應,同為世界奇觀。與北方長城在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的拒敵千裏的冷漠相比,南方的靈渠更多的是寧靜和從容裏洋溢著的溝通心靈的溫情。

靈渠鑿通後,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秦軍在百越戰場上兵鋒淩厲、勢如破竹,迅即統一嶺南。後來秦朝得以在此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靈渠功不可沒。可以說,靈渠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先決條件。

嶺南位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風向隨季節交替變更。夏季以南風和東南風為主,風速較小;冬季大部分地區以北風和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大;春秋兩季為交替季節,風向不如冬季穩定。

與嶺北寒潮進逼、霜雪交迫迥異的是,嶺南之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特點。北回歸線橫穿嶺南中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屬於熱帶氣候區,其他地方屬於亞熱帶氣候區。這裏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雨水豐沛,稀見霜雪,春無來去,陽光輻射時間綿長而程度熾烈,四季溫差和晝夜溫差都不大。

因嶺南全年氣候溫潤,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爭豔,各種花草樹木終年不絕。繁茂的植物為動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嶺南動物種類繁多,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這為早期居住在此的嶺南百姓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