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主持召開《花開不敗》座談會,撥冗參會者有熟悉的老朋友,也有第一次晤麵的新朋友,對於大家的光臨,我代表北京世界華人文化院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這次座談會的召開,使我也獲得了一個聆聽專家學者對《花開不敗》的評點與切磋,尤其是對這部書的傳主杜娟大姐的評價與褒獎的契機,會使我進一步加深對杜娟大姐高尚情操的認知,心裏十分局興。
我與杜娟大姐堪稱是先知其名而後識其人。那是在1988年我由軍委空軍文學藝術創作室轉業到新成立的中國華僑出版公司,便接受了一部書稿,這部書稿的主編者之一就是今天參加座談會的歐陽惠先生。這部書稿後來定名為《泰國歸僑英魂錄》,為第一卷。其中有杜娟大姐與另一位作者合寫的一篇文章,題目為《英勇不屈的女戰士王麗》。此文以清麗的文字,簡約的筆觸,生動地描寫了正值豆蔻年華的王麗,當凶惡殘暴的日本法西斯的鐵蹄野蠻地踐踏我國河山,剛剛新婚燕爾,便毅然由泰國回國投入到反抗日寇侵略戰爭的血與火的殊死鬥爭之中,最後不幸落入敵人的魔爪,但她不屈不撓,視死如歸,壯烈犧牲。杜娟大姐縱情謳歌的王麗烈士的事跡,至今銘刻於懷,記憶猶新。但是,真正談得上認識杜娟大姐,卻是在黃建大先生撰寫反映杜娟大姐事跡的傳記《花開不敗》的修訂和審校期間,方與杜娟大姐有了幾次實質性的接觸。也就是在這為數不多的幾次接觸中,她在我眼前不僅矗立起一個慈愛、質樸、善良而可親可敬的老大姐的形象,而且還樹立起一個令人感佩的精神家園堅守者的形象。
至於杜娟大姐怎樣由一個“大家閨秀”走上抗日戰爭的革命道路,在異常嚴酷的抗日鬥爭中杜娟大姐又是怎樣聰睿機巧,出生入死,不怕犧牲,以及解放後在僑務戰線兢兢業業和退休以後為了祖國和家鄉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發揮餘熱等等,在《花開不敗》一書裏已經做了描寫,這裏就不在贅述。但是,杜娟大姐最令我感動或者是頗有感慨的是她對黨的信賴和忠誠。我在與杜娟大姐交談中得知,在被律定為“浩劫”的“文革”之中,她與她的丈夫鍾育民同誌也蒙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可是,我卻沒有從杜娟大姐嘴裏聽到過一句詛咒與憤懣之詞。與她每次交談,她都講如果沒有黨的教育與培養,就沒有她的今天;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國家也不會有今天。對於這一點,隻要我們翻開《花開不敗》一書的第一頁“彩插”,在照片的畫麵上掛著杜娟大姐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揮毫書寫的一幅條幅,上麵有兩行醒目的大字:“深感黨的關懷教育,人老心紅奉獻至終”;並且在彩照下有一行注釋:“杜娟最大的心願是永遠跟黨走”,便可得到形象而真實的佐證。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知:忠誠緣於信賴,奉獻又伴信賴而行。
毋庸諱言,在時下的社會中,包括在一些共產黨員中,由於“文革”的嚴重創傷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發生在權柄在握的領導幹部中的權錢交易、貪汙腐敗,便帶之而來的惡果是在群眾中產生了空前的信仰危機。這種客觀存在的信仰危機,隻要不是偽君子和既得利益者,都不會矢口否認。在這種信仰危機中,也需要“撥亂反正”。那麼,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是助紂為虐,評頭論足,還是以實際行動做踐行黨的宗旨的模範,以昭示世人,我們的黨依然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旨歸,從而提高人們對黨的信任與擁戴!我們從杜娟大姐始終如一的模範行動中得到的回答是:應該做後者而不應該當前者。不難想象,如果我們的黨員都像杜娟大姐那樣,忠誠於黨的事業,光明磊落,無私奉獻,如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何愁“東風”喚不回?!
說到這裏,就編輯出版《花開不敗》一書談幾句感慨。著書立說,且不講企寄震古爍今,大風豪唱,就領風騷於一時一隅,也要在謀篇上恢宏嚴謹,立意上鉤深致遠,行文上句句錚嘎,尤其是撰寫“傳記”類作品,務求寓文學性、敘事性、哲理性於一身,經過“入於法度,出於法度”的艱辛冶煉,從而“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明智達理,真切生動,令人扼腕。這也算作為文之道和基本的遊戲規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