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國民政府在浙江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統治。雖然就全國而言,從1927年到1937年間內戰不斷,既有國民黨與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戰爭,有國民黨新軍閥內部的戰爭,也有國民黨與中共武裝力量之間的戰爭,但總的說來,在浙江境內尚未發生過較大的戰事,浙江具備了發展經濟的比較穩定的環境。其次,由於國民政府實施了一些重要的經濟改革,如1929年的關稅自主、1931年的“裁厘改統”、1933年的“廢兩改元”、1935年的法幣改革等等,這無疑也為經濟建設創設了重要的條件。因此,國民政府統治的最初十年,浙江省各項建設事業均有相當的成就,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化起步的各種條件。但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入侵浙江,在日據浙江的八年時間裏,全省先後淪陷1市69縣,日本侵略者長期占領的地區基本上是戰前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地區,這就極大地破壞了浙江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不但如此,日本占領者利用浙江人民的人力和物力,將浙江的資源用於其侵略戰爭,即所謂“以戰養戰”,對浙江人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盤剝,浙江遭受了巨大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可以說,浙江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遭受損失較大的一個省份。
浙江抗戰損失表現在多個方麵。
在金融業方麵,浙江很早就建立了近代化的金融雛形,戰前國民政府統治的十年裏,極為重視對浙江金融業的控製,四大銀行先後在浙江建立了分支機構,完成了對浙江金融業的壟斷,建立了龐大的金融網絡,甚至金融勢力深入到了農村。國家金融資本雖然在政治上構成了國民黨統治的重要經濟基礎,但由於其資本的相當部分用於建設事業,對經濟建設還是有重要的意義。但戰爭期間整個金融係統不得不進行大遷移,所存物資和現鈔大量被日偽搶奪,在破壞了原有的金融係統後,日本銀行的分支機構開始在浙江建立起來,大量發行軍用票,稍後,日本又扶持偽政權建立銀行,發行“華興券”、“中儲券”等偽券,通過這些手段建立起了掠奪浙江商民的偽金融係統,致使浙江金融和人民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但具體損失數難以估算。
在工業方麵,戰前浙江重工業中電力工業發展迅速,為整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保障,煤炭工業雖廠家不多,但生產規模卻有了較大的發展,造紙業中機械造紙逐漸取代傳統的手工造紙,以絲綢業為大宗的輕工業在政府和商民的苦心經營下,走出了世界性經濟危機的陰影,步入了較快的發展階段。就全省的工業結構來看,機製工業雖不及手工業家數多,但產值和資本額卻遠遠大於手工業。戰前的工業基本上是以民營工業占主導地位。但戰爭期間,因日軍的軍事進攻使浙江原有的工業因工廠或機械被毀失去生產能力。日軍占領當局為了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對浙江重要的工業資源采取了直接的掠奪,日軍還通過“統製”等多種手段為其侵略戰爭服務,從而使浙江的工業基礎受到了極大摧殘,戰爭損失嚴重,僅直接工業損失就達392億元(1945年底法幣幣值,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