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約前535—前470),名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被後世尊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子生平

約公元前535年,孫子出生在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貴族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時有名的將領。

孫子從小耳濡目染,十分向往軍旅生涯,尤其癡迷戰史。他父輩的朋友中有許多行軍打仗的人,隻要一來到他家,年幼的孫子就會纏著他們,向他們打聽昔日的戰爭情形。

一天,孫子父親的一個手下兵敗,狼狽逃回,向孫父請罪。孫父非常生氣,要以軍法處置。那人哭訴說:“將軍,這次兵敗不能怪我,完全是天意!若不是突然下了一場大雨,我又怎麼會失敗呢?”孫父說:“你打了敗仗還不知錯,明明是你延誤戰機導致兵敗。”說著,便命令手下將那人處死。

年幼的孫子親眼看見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他心想,貽誤戰機導致兵敗,會讓多少人付出生命的代價,看來打仗並不像一些人說的那樣,一切由天注定。打勝仗有打勝仗的理由,而打敗仗也有打敗仗的原因。那麼,如何才能讓軍隊無往而不勝呢?孫子陷入深深的思索!從此以後,每有所得,孫子就會將其記錄下來。

為了進一步了解戰況,驗證自己的一些想法,孫子還常常描繪作戰地圖。他找母親要來大張的帛布,在上麵標注軍隊和車船的配置及移動狀況,標注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有時還加上自己的理解。他還常常指著作戰地圖,和父輩們談論自己對於戰爭的看法,經常得到父輩的讚賞。就這樣,孫子漸漸長大,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事思想。

約公元前517年,因不堪忍受齊國的紛爭和內亂,18歲的孫子離開齊國,南下吳國。在吳國,孫子與伍子胥結識,並成為莫逆之交。

伍子胥非常欣賞孫子的才華,反複向吳王闔閭推薦孫子,曾經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吳王遂答應接見孫子。

孫子帶著自己寫好的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篇看罷,嘖嘖稱奇。但由於孫子當時僅是一介草民,吳王對他的能力半信半疑,於是便設法考驗孫子的能力。

吳王給孫子出了個難題,撥給他180名宮女,要他對這些宮女進行訓練。

孫子將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訓練的基本動作交給她們,並告誡她們要遵守軍令,不可違背。

不料,孫子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子以為自己的話沒有說清楚,便重複一遍。等第二次再發命令,宮女們還是隻顧著嬉笑。

於是,孫子便下令將兩名隊長拖出去斬首,理由是隊長帶隊無方。吳王聽說要斬他的愛妃,急忙向孫子求情,但孫子說:“君王既然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訓練,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管理她們,任何人違反了軍令都要受到處罰。”最終,孫子還是把兩個隊長殺了。

宮女們見孫子說到做到,都嚇得麵色慘白。第三次發號施令,沒有一個人敢開玩笑了。

等到吳王檢閱女兵時,隻見一個個宮女都變得十分嚴肅。吳王駕臨,女兵們仍然目不斜視,聚精會神地聽著孫子的號令,動作協調一致,真正變成一群軍紀嚴明、勇敢無畏的勇士了。

檢閱完畢之後,吳王帶著孫子和伍子胥來到王宮,連聲讚道:“孫先生,今天看見您的優異表現,真是大開眼界,您不愧為難得的將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