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1712—1778),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盧梭生平

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貧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技術精湛的鍾表師,母親則是一位牧師的女兒,她美麗、賢淑又有才華,從小便和父親青梅竹馬,婚後過著十分幸福的生活。但因為盧梭的出生,母親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此後,他便由姑媽照顧和撫養,在姑媽的精心照料下盧梭健康成長。

母親的去世對父親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他把對妻子的愛全部轉移到了兒子身上。在盧梭五六歲的時候,他便讓盧梭練習閱讀。每天晚飯後,他就陪著盧梭一起閱讀妻子遺留下的書籍。這樣日複一日的閱讀,讓盧梭從小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7歲時,盧梭就已經將母親遺留下來的書籍讀完了。後來又讀完了外祖父留下來的各種書籍,如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曆史》、莫裏的幾部劇本等。

盧梭10歲那年,父親被放逐,離開了日內瓦,把他一個人留在姑媽家中。到了13歲時,舅舅把他送去當地一家事務所學習“承覽訴訟人”的行當。可是盧梭卻很討厭這一職業。不久便離開了這家事務所。隨後去跟一個雕刻家學習零件鏤刻,開始時他很喜歡這個工作,並希望在這方麵做出些成就來,但是很快他就因師傅的蠻橫無理和粗暴的脾氣感到非常失望,生活也失去了樂趣,他隻好又回到書海的世界尋找自己的夢想。

16歲時,盧梭隻身離開了日內瓦,帶著複雜的心情開始了流浪生活。幾天後,他在德·彭維爾神父的推薦下,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鍾的老太婆,但在教堂外第一眼見到她時,就被她深深吸引。站在她麵前的是一位美麗溫柔、滿臉和氣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這位夫人對他日後的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盧梭叫她做“媽媽”,在她身上,盧梭感受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裏,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樂。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經常教盧梭唱歌,並送他許多音樂方麵的書籍,以熏陶和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在和華倫夫人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盧梭聽從她的勸告,決定獨自一人去進行遠途旅行。

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麵對生活的窘迫,盧梭先是到都靈的神學院學習,放棄新教改信天主教,又先後在洛桑、納沙泰爾擔任夥計和音樂老師等職務。經過四五年的顛沛流離,盧梭已經成熟了許多。

20歲時,盧梭回到了華倫夫人的身邊,和她生活在一起。在這裏他不但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還結交了許多朋友。如年輕紳士孔濟埃,他們都對音樂和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論音樂和哲學,尤其是對伏爾泰的作品。伏爾泰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他,引領著他去探求新知識,並在他的頭腦中培育出了文學與哲學的萌芽。

這是一段十分幸福與充實的生活,但盧梭的身體卻越來越差,他經常會氣短、心慌、發燒,甚至吐血。為了盧梭的健康,華倫夫人決定搬到鄉下去住。鄉下那些美麗的田園風光,給生活增添了許多平靜和幸福,在華倫夫的關愛之下,盧梭的身體逐漸康複。在養病期間,他沒有放棄對學問的研究,閱讀了大量的哲學著作。但他在情感與精神方麵卻產生了極大的困惑,於是他決定離開這裏。

1942年,盧梭來到了巴黎,此時的他已經是而立之年,但仍然要為生計奔波。在布洛夫人的推薦下,他成為了法國駐威尼斯大使的秘書。任職期間,盧梭把工作做得有條不紊,並顯示出了極高的外交才幹。但這一切並沒有給他帶來好的回報,由於大使的嫉妒和刁難,他不得不辭掉了這份前程遠大的工作。

他決心發揮自己的其他才幹,再闖出一番天地。於是,他選擇了一家僻靜的旅館,潛心投入了歌劇的創作。在這裏,他認識了黛萊絲·勒·瓦瑟。這個出身低微,但有著淳樸風度和溫柔眼神的漂亮女孩,深深地打動了盧梭的心。很快他們就墜入愛河,過起了同居生活,在黛萊絲這裏他找到了家的溫暖,心靈也得了慰藉。但他們卻遲遲不提結婚的事,後來他們生下的五個孩子,也都被他送進了孤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