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黑格爾(1 / 3)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770—1831),19世紀德國著名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辯證法大師、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對德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作了最係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

黑格爾生平

1770年8月27日,黑格爾出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亞特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路德新教牧師,父母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且家底頗豐。他們全家都信奉新教,正是這種信仰文化塑造了黑格爾凝重深沉的氣質。

官宦的家世使得黑格爾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5歲時,母親便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教他學習語文,對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熱情肯定他所取得的點滴進步,卓有成效。

7歲時,他進入城內新教拉丁學校接受正規學校教育。這期間他是一個模範學生,每次都成績優良、獲得獎學金。他的父母還請教師於課外替他補習幾何學、希臘文、拉丁文,這為他閱讀、研究古典文學、哲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10歲那年,他進入斯圖亞特城的市立文科中學就讀。在此期間,他開始寫日記。他的日記看起來沒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情感,也沒有優美的修辭,就像流水賬一樣,但其中也有一些饒有趣味的“小事”。如:

星期二,6月28日(1785年),我今天才發現,為何同是一樣東西可以給各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印象……我吃櫻桃,覺得其味甚美並且盡情享受……但同時一個比我年紀大些的人,卻對其不感興趣。他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從賣櫻桃的女人身邊走過,沒有不流口涎的。但年紀一大,我可以眼看著春天過去,一點也不渴望吃那東西。”因此,我就悟到一個令人痛心的至理,就是年輕之時,想吃不得吃,年老之時,有吃不想吃。

這些小事看似平常,卻充分體現了黑格爾善於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矛盾現象,也足以證明他的思想已經閃現出辯證的火花了。

1788年10月,黑格爾因中學畢業成績優異而被保送到杜賓根神學院,成為一名公費生。這裏的生活方式也具有修道院的特色。學生們奉命早起,禱告和吃早飯、上課、自修和散步都有嚴格的規定。第一學年,他獲得了特優證書。但之後的日子,他好玩和好奇的天性逐漸顯露出來,再加上他興趣廣泛,學會了跳舞、聽音樂甚至吸鼻煙、喝酒等,但他的智力和學習一直保持著“強”與“優”。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風起雲湧,激起了德國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情緒,這股勁風也吹進了圖賓根神學院的校園。受到法國革命思潮的影響,黑格爾的生命軌跡完全遭到了改變。他完全沉浸在這場大革命的氛圍之中,時刻關注著革命的進程,同時,開始思考德國和全人類的政治前途。他與好友荷爾德林及謝林都傾向於改革,並憧憬未來,他們以“上帝之國”的口號互相勉勵,這個口號的含義就是黑格爾寫的兩句詩:

是對真理和自由無保留的獻身,

是對禁錮思想誡律永不妥協的誓言。

從此,政治問題闖入了黑格爾的生活,並成為他一生關心的事情。

1793年,黑格爾完成了學業,以優異的成績從杜賓根神學院畢業。由於他的思維方式富有哲理卻缺乏激情,再加上他缺乏牧師的口才,在征得教會當局的同意後,他繞開教會係統另謀職業。最後,他來到了瑞士伯爾尼一貴族家中做起了家庭老師。出於對故土的留戀,1797年,黑格爾在朋友荷爾德林的推薦下前往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商人戈格爾家擔任家庭教師。

黑格爾在法蘭克福比在伯爾尼時間上稍顯空閑,他在這裏同從前一樣,關心政治、宗教和社會狀況,還研究了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著作,摩西五經(猶太教聖經前五種,即基督教《聖經·舊約》)和英國經濟學家斯圖亞特的《政治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