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譽為“人類哲學界的哥白尼”。

康德生平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東普魯士首府科尼斯堡的一個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誠的新教教徒,幼年時期的康德受到很深的宗教影響。

8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人文主義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1740年,年輕的康德進入科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

1748年,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生活貧困,前途渺茫。為了生計,他去了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而這一做就是5年。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的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爾、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的。

做了五年的家庭教師後,康德回到了家鄉科尼斯堡,並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並取得編外講師的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這一職位上,康德一幹就是15年。因為康德講課很受歡迎,許多學生都願意聽他的課,他也因此生活無憂。

在任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但貫穿其中的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雖然因為著述和精彩的講課,康德逐漸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哲學家,但在很長的時間裏,康德依然沒有取得教授職位。直到1770年,46歲的康德終於獲得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

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了10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潛心研究批判哲學。從1781年開始,康德陸續出版了一係列涉及廣泛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等。

1792年起,康德擔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同年發表《論人的劣根性》,次年春發表《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

1794年,康德發表《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同年6月,發表《論萬物的終結》;7月,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而受到國王訓斥。第二年發表《永久和平論》。

1796年,康德發表《論靈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後一次講課,從此離開了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