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康德被選為西恩(意大利)科學院院士;同年秋,發表《學科間紛爭》和《人類學》。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哲學之關係》。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告別了哲學舞台。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家鄉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像一個木乃伊。科尼斯堡的居民排著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由於土地凍得無法挖掘,康德的遺體16天後才被下葬。

康德著作

康德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自然形而上學基礎》、《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論永久和平》等。

《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發表於1781年,被公認為是康德流傳最為廣泛、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被稱作康德的“第一批判”,與其後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並稱為康德“三大批判”。在書中,康德嚐試將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起來,並以此反對徹底的經驗主義。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發表於1785年。書中,康德如同循循善誘的導師,立足於普通人的思維水平,力圖把人平庸的思想向上提升,以便能夠合理地解決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困惑。

《自然形而上學基礎》

《自然形而上學基礎》發表於1786年。書中所表達的思想在哲學方麵至今仍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他在書中揭示了自然科學的局限性,指出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有時也會成為迷信。讀書引導人們去思考自己對於科學(尤其是“科學精神”)究竟懂得多少。

《實踐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發表於1788年,為康德“三大批判”中的第二部。康德在書中主要探討了道德哲學問題。《實踐理性批判》決定性地影響了其後倫理學及道德哲學領域的發展,它是20世紀所有包含義務論色彩倫理學的出發點。

《判斷力批判》

《判斷力批判》發表於1790年,常被稱作“第三批判”,是康德闡明人類的理性與感性判斷力的一部哲學著作。書中,康德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並在認識論和倫理學之間建構反思判斷,最終完成了其先驗論哲學體係。

《論永久和平》

《論永久和平》發表於1795年,是康德的一篇著名論文。論文闡述了康德關於國際社會如何保持和平的法哲學理論,提出議製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