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叔本華(2 / 2)

叔本華終於在他最後的10年得到了聲望,但仍然過著孤獨的日子,陪伴他的,隻有一條叫“世界靈魂”的卷毛狗。

作為一個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叔本華的生活並非完全隱遁,他本人反而有些自私:談過戀愛;也曾被稱讚為一個詼諧的人;每天閱讀倫敦的《泰晤士報》;脾氣火暴,甚至曾把一個女裁縫推下樓梯並使其殘疾,因此叔本華需要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他的生活備受世人詬病,與他的哲學相悖,更讓人鄙薄。羅素曾說:“假若我們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是不真誠的。”

1860年9月21日,古稀之年的叔本華像往常一樣獨自坐著吃早餐,一切如常,一個小時後,當傭人再次進來時,卻發現他已經倚靠在沙發的一角,永遠地睡著了。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的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叔本華著作

叔本華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其散文式的論述對後世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誌》、《論意誌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等。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文是叔本華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寫於1813年,在1847年被重新修訂過一次。“充足理由律”可以概括地表達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叔本華認為,“充足理由律”的四種不同表現形式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這四種形式並不作為證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這四者中表現其自身。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版於1818年,它不僅是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對人類看法的完整記錄。全書的中心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隻是感覺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後,還存在一個意誌世界,“世界是我的意誌”。“世界的本質是意誌”,即世界的精神內核是“生存意誌”。

《論自然中的意誌》

經過了長久的“無聲的憤慨”之後,叔本華終於在1836年發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中的意誌》。在前言中,他公開對黑格爾及其所代表的學派予以沉重抨擊,並靈巧地運用了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中的疑問和發現來維護他關於意誌的學說。

《論意誌的自由》

1839年,叔本華發表《論意誌的自由》。叔本華對“意誌自由”思想的分析,是通過批判和繼承兩條線索來說明的:一是側重於他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絕對理性的批評,在批判中發展出意誌自由;一是側重於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特別是對康德實踐理性中意誌自由的繼承。

《論道德的基礎》

1840年,叔本華發表《論道德的基礎》。書中,他從人類行為的動機出發探討人類道德的基礎。叔本華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可以分成三種: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別人快樂。他將這三種動機分別概括為利己、惡毒、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