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叔本華(1 / 2)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誌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學開創了一個時代,開創了西方人生哲學的先河。

叔本華生平

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出生於波蘭丹澤的一個商人家庭,父親海因裏希·弗洛裏斯·叔本華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曾被國王冊封為“樞密顧問”。母親約翰娜·亨利埃特是一位頗有文采的浪漫主義小說家,性格開朗,喜好交際。

叔本華出生後不久,便隨母親遷入奧裏瓦莊園,並在那裏度過了他的童年。由於父母性格不合,所以他們時常借旅行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這便使得叔本華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缺少愛的環境中度過的。小時候的叔本華孤僻、傲慢,喜怒無常,或許因為家族精神病史的緣故,他從幼年便有些神經質。

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因為父親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因此最初他被迫選擇經商,直到父親在他17歲那年自殺身亡後才得以進入大學。

1809年,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之後又跟隨舒爾策學習哲學,熟知“神明般的柏拉圖和奇跡般的康德”。此後,柏拉圖與康德之間的聯係便成為他整個哲學體係的關鍵主題。

隨後,叔本華離開哥廷根前往柏林。在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也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但叔本華反而變本加厲,他從印度古典哲學名著《奧義書》中汲取了更多的悲觀厭世思想。

1814年,叔本華遷居德累斯頓,他用了5年時間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遺憾的是,這被認為是東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發表後竟然無人問津。叔本華對此無奈地說:“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盡管如此,他也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在這裏,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叔本華選擇與如日中天的黑格爾同一時間授課,很快他的班上就隻剩下兩三個人,最後空無一人,他也落寞地離開了柏林大學。

1833年,叔本華遷居到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在那裏他埋頭讀書、寫作和翻譯,度過了最後寂寞的27年。在此期間,他第一次指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間的重大差異。1841年,他將自己以前出版的《論意誌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兩篇論文合並,起名為《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然而,出他意料的是這本書依舊無人問津。

1844年,在他的堅持下,《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時已經絕版,且未能引起評論家和學術界的絲毫興趣,第二版的購者也寥寥無幾。直到1851年,他完成了對《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補充與說明,結果恰恰就是這篇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使他瞬間成了名人,之後才有了後人寫的《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他也被尊稱為具有世界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偉大思想家。

1859年,《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發布,引起一片嘩然。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在序言中他寫道:“當這本書第一版問世時,我才30歲,看到第三版時我已經72歲。我總算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