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3 / 3)

《走向語言之途》

出版於1958年,是海德格爾後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所收錄的6篇文章,都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做的演講報告,集中地呈現了他後期的語言思想。這本書是海德格爾關於語言的一個演講集。

《尼采》

出版於1961年。全書分為兩卷:上卷,海德格爾按哲學門類探討了尼采的主要思想;下卷,海德格爾探討了尼采的形而上學與歐洲的虛無主義。

《路標》

出版於1967年,是海德格爾晚年自編的論文集,彙集了海德格爾自1919年至1961年間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可以呈現海德格爾在近半個世紀的思路曆程。在此書中,讀者可以全麵地了解到海德格爾本人的存在思想之進程和海德格爾對西方“存在曆史”的獨特的清理、批判。本書書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爾在“存在”問題之追問的道路上的各個標記——“路標”。

薩特

讓·保羅·薩特(1905—1980),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

薩特生平

1905年6月21日,薩特出生在巴黎,他的父親是海軍軍官,母親是家庭主婦。第二年,薩特的父親離開人世,母親隻好帶著剛滿一歲的薩特投奔他的外祖父。從此,他的童年生活就在一個老人(外祖父)和兩個女人(外祖母和母親)養育中度過。

擔任德文教授的外祖父擁有大量藏書,由於身體缺陷(薩特自幼身體孱弱,左眼有點斜視,右眼失明)感到自卑的薩特在書籍中找到最親近的朋友,薩特後來回憶,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生活在一個“詞語”的世界裏。他不滿七歲就讀過伏爾泰、雨果和福樓拜的作品,在書中的主人公身上,他試著去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他把書當作心靈交往的對象,在書籍展開的絢爛世界與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息息相通。書籍就是這樣不斷向薩特幼小的心靈注入新鮮的乳汁。

薩特在家裏扮演著神童的角色,他八歲開始寫小說,全家人常聚在一起讀他的作品。他寫武俠小說、寫長篇故事,在故事中,他把自己描述為手握寶劍能將千軍萬馬擊潰的英雄,而實際上,他此時早已立下誌願,他畢生的使命將是握住筆杆,造就思想上的百萬神兵。

1924年是薩特人生中重要的一年,經過艱苦準備,他以第七名的優異成績升入法國最高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這座學校,薩特度過了豐富、幸福、快樂的四年,學校濃厚的學術空氣,自由的爭辯學風,使薩特出眾的天賦如魚得水,很快成為出類拔萃的高材生。正是在這裏,他選擇了哲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他被柏格森迷住了,他說:“我被柏格森鎮住了,尋思:哲學是迷人的,道理從天上翻身跳出,秘訣在於使更多的真理從天上掉下來。”

大學畢業後,薩特毅然參加哲學教師學銜會考,並終以第一名的成績如願以償。也正是在這座學校,薩特結識了一批傑出的優秀人才,他們包括文學家保爾尼讚,哲學家雷蒙·阿隆、梅勞·龐蒂以及西蒙·德·彼伏瓦。這裏值得著重提出的是波伏瓦,這位傑出的女性是薩特的終生伴侶,她與薩特的關係已成為20世紀文壇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他們不結婚,各有居處,在工作上互相幫助,在思想上驚人的一致,人們稱他們為“存在主義愛情”的最好貫徹者。

擔任三年哲學教師後,薩特赴柏林繼續深造哲學,開始形成他的存在主義哲學體係。二戰期間,他應征入伍,不久即被德軍俘虜。九個月後,薩特獲得釋放,回到被德軍占領的巴黎,並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這本書中,薩特闡述了“人的存在是自由的”這一命題。

1945年,薩特創辦了著名的《現代》雜誌。第二年,他發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文,更具體地闡述了存在主義的現實社會意義。他的另一部著作《辯證理性批判》則以人學辯證法為結構框架,以曆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麵的內容構築出一門新的學科——人學,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薩特的哲學著作雖然充滿了術語,但他的思想可以變成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應用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學思想廣泛地蘊含在他的小說、戲劇以及傳記作品中,這使得他的學說更加深入人心,也為他贏得了能夠和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大師比肩的地位。

1955年9月,薩特和彼伏瓦接受中國政府邀請,聯袂來到中國訪問了兩個月,他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讚揚中國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是一種“深刻的人道主義”。

1964年,薩特憑自傳體小說《詞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當天,他在餐館擬寫了一份拒授聲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駐法國使館宣讀。他說他一貫拒絕官方的榮譽,但他並不諱言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中,他更同情社會主義陣營,他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存在著明顯的政治傾向性。

薩特對政治活動的熱愛不帶任何功利色彩,而是出自內心正義的召喚以及對弱者和大眾的同情。就在薩特逝世那年,他還到愛麗舍宮去見總統,為無家可歸的越南船民的居留權而奔走。

1980年4月15日,薩特這位存在主義一代宗師在巴黎與世長辭,享年75歲。他逝世兩個小時後,法國電台與電視台就發布了消息。法國總統德斯坦說:“薩特的逝世,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智慧之星。”在舉行葬禮的那一天,有六萬巴黎人自發湧上街頭,為他舉行隆重葬禮。

薩特著作

薩特為我們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其總數多達50餘部。如:

《想象》

《想象》發表於1940年。在書中,薩特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傳統形像思維理論,觀點深入淺出,行文豪邁自信,已經顯露出一代哲學大家的風範。

《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出版於1943年。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對存在的探索(導言);虛無的起源;自為的存在;我和他人;擁有、作為和存在。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麵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的具體關係,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本書的出版,標誌著薩特終於找到解決自己根本難題的哲學,其在哲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辯證理性批判》

《辯證理性批判》發表於1960年。本書是一部關於政治問題的論著,宣揚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係,即試圖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存在主義。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特別強調人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表現出個人對社會的倫理關懷。《辯證理性批判》與《存在與虛無》被稱為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兩大基石。

《惡心》

《惡心》發表於1938年,是薩特極其有名的一部小說,總結並體現了薩特的生活和思想。這部短小精幹但思想上極有挑戰意味的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是一個孤獨的學者,他為了撰寫一個18世紀默默無聞但令人難以捉摸的貴族的傳記,來到了淒涼的布威爾城。洛根丁對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生存危機,於是他決定以小說寫作來逃避這場危機。他要寫一部小說去深深觸動讀者,迫使他們去獲取他自己已經取得的解脫意識。《惡心》很可能就是洛根丁期望寫成的那部書。

《牆》

《牆》發表於1939年,是薩特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說。本書以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名等候處決的共和派死囚的口吻,用第一人稱寫成,它是許多同類小說中的典型:將某個單個的人置於一個摧毀其堅定信念的環境之中。

《蒼蠅》

《蒼蠅》出版於1943年,是一部三幕的悲劇,同時也是薩特存在主義的典型作品。《蒼蠅》描寫俄瑞斯忒斯王子勇敢作出違抗神意的自由選擇,殺掉犯罪的母親和篡位者,為父報了仇,歌頌了人類擺脫神權、獨立自主精神。但是俄瑞斯忒斯最後遭受姐姐和眾國民的不解與抵抗也表現出“絕對自由”的片麵性,體現出了薩特“相對自由”的觀點。

《間隔》

《間隔》又譯為《禁閉》,發表於1944年。劇中男主人公加爾森和兩個女主人公伊奈絲、艾絲麵苔爾,死後禁閉在地獄中,他們互相隱瞞各自生前的醜行,又設法打聽對方生前的罪過,為此互相利用、勾心鬥角,都倍受折磨。作品通過地獄中三個男女幽靈之間的糾葛和衝突,深刻地表現了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相封閉、互相戒備、互相衝突的關係,道出了“他人即地獄”這一存在主義名言。

《詞語》

《詞語》完成於1963年,是一本薩特的童年自傳,隻寫到十歲。薩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他的角度:即從詞語出發。薩特是一個以詞語為人的自由奮鬥的詞語大師,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生活是從書中開始的,它無疑也將以書結束。”他向我們揭示了他與文學與生俱來的緣分,他如何從小浸染在文字中,並視其為神聖的事業。但後來薩特又感受到詞語的無能,對於一個饑餓的人來說,它甚至抵不上一塊麵包。所有以前使他為文字奮鬥的理由都土崩瓦解了,在他經曆這次信仰危機時,他寫了這本《詞語》,對他關於文字的思想做一次徹底的清算,並認清其中的出路。書中,薩特解剖自己的態度,非常誠懇,筆調憂鬱。

馬斯洛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1908~1970),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

馬斯洛生平

1908年4月1日,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移民家庭。

童年的馬斯洛是孤獨、寂寞的,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去街區的圖書館閱覽書籍。當時的社會,反猶太情緒非常濃烈,馬斯洛經常遭到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欺淩,父母感情的不和,又使整個家庭氣氛變得緊張,這時圖書館就成了他的避難所。他幾乎沉溺於書籍的海洋之中,醉心於閱讀的良好習慣從此養成,並且堅持一生。

1927年,馬斯洛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學習,在這裏除了主修法律外,他還涉獵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在這一時期,馬斯洛先是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後來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宗師華生的影響下,確定了為之奮鬥一生的職業——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能夠更實際地解決人類問題。隨後他轉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心理學。1934年,馬斯洛獲得博士學位。次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馬斯洛在紐約市立布魯克林大學獲得了一個助教職位。在這段任教時間裏,生活和研究都是非常快樂的,他的風趣、熱情和對學生的鼓勵,為他贏得了高度的讚譽。

1938年,對馬斯洛來說是關鍵的一年,馬斯洛的心理學新觀點在這一年產生。這主要源於兩方麵的推動:一方麵是對黑腳印第安人的考察,另一方麵則是馬斯洛第一個孩子安的出生。

1938年夏天,在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鼓勵下,馬斯洛前往黑腳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進行實地考察,通過這次考察,他不但擺脫了種族偏見,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印第安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合作、和睦、同甘共苦的精神。他發現黑腳印第安人具備的人格特征在他所在的白人社會是同樣存在的,他開始思索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結構是什麼。動機理論的萌芽由此形成。而家庭中女兒安的誕生,給他提供了一個具體觀察人類動機的範例。這個剛剛出生的小家夥從小就能強烈地表達她的需求。通過對安的觀察,馬斯洛開始懷疑行為主義的觀點,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環境塑造的產物。而新生兒與生俱來的一些需求是行為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常見的問題用當時的經典理論解釋不通,馬斯洛決定要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方法。

馬斯洛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和平做出貢獻,他開始集中精力進行人類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研究。在他35歲時發表了他事業中最有影響的一篇論文《人類動機理論》,並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實現”概念。這些理論的提出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在他看來,從弗洛伊德開始的心理學研究,總是盯著人類的病態不放,而忽視了人類的健康常態。所以,他立誌要把心理學發展方向扳回到健康人性的研究方麵。

但是,當馬斯洛開始背離當時的心理學“主旋律”時,不被他人理解的苦惱也隨之而來。在研究越來越深入的同時,馬斯洛的心靈越來越孤單。他的思想不能被那些強調實驗主義的同事們所認同,更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知己。彷徨、孤寂,使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到1946年,年僅38歲的馬斯洛得了一種誰也說不清的怪病,體力高度衰竭。最後,不得不離職,到加州一個風景優美、寧靜閑散的小山村療養。

西海岸的宜人環境,不僅使他逐步恢複了健康,而且使他接觸到了工商界的實際運作,更重要的是他在伯克利同眾多學界精英的午餐會討論中發展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1951年,馬斯洛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係主任。在擔任係主任期間,他對學術研究更有濃厚的興趣。1954年他的《動機與人格》完成,這本書使馬斯洛在全國出了名,被公認為是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動機與人格》之後,馬斯洛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心理學概念——“高峰體驗”,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研究之一。

這一時期,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也在管理中得到了驗證。以後幾年,馬斯洛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理論,隨著《存在心理學探索》的暢銷,“自我實現”、“高峰體驗”這些詞已經成為公共術語,晚年的馬斯洛,進一步提出了“超個人心理學”,這一學說著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成了這一學科的奠基人。

雖然馬斯洛的理論已經在管理實踐中得到認可,但由於受過實驗心理學的訓練,馬斯洛一直渴望自己的理論能夠直接進入管理活動。當安迪·凱決心將“非線性係統”作為一個大實驗室來驗證馬斯洛理論的消息傳來,讓他異常興奮。在“非線性係統”考察期間,馬斯洛寫了許多關於最新管理理論著作的讀後感。1965年,他彙集了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出版了《優心態管理》一書。

1967年,馬斯洛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9年,他離開布蘭戴斯大學,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1970年6月8日,馬斯洛因心力衰竭逝世。

馬斯洛著作

馬斯洛一生的著作並不多,但其每一本著作都有著非凡的影響。如:

《動機與人格》

發表於1954年,奠定了馬斯洛的學術地位。在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許多精彩的理論,包括人本心理學科學觀的理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元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

《存在心理學探索》

發表於1962年,是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書的續篇。本書不是一部結構和體係十分嚴密的教科書式的著作,而是由作者的一些論文和講演稿彙編而成的。本書是對一種內容廣泛的、係統的、以經驗為依據的、總括的心理學和哲學的探討,它同時包含著人性的深度和高度,是把“健康和成長心理學”與心理病理和心理分析動力學,把動力的與整體論的、形成的與存在的、善的與惡的、積極的與消極的心理學整合起來的第一次嚐試。

《優心態管理》

發表於1965年。本書的核心是“協同作用”,通過“開明的管理”,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達到統一。馬斯洛的這本書很快便在北美、日本的企業管理和培訓界中獲得好評,他也被看作企業人性化管理運動的奠基人。

《科學心理學》

發表於1967年。本書探討科學研究中的心理學問題,它要說明的中心思想是:科學是科學家人性的產物,它不隻是審慎的、因襲的科學家的製品,而且是勇敢的、革命的科學家的突破和創新。馬斯洛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著重討論了心理學家作為科學家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創新途徑。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發表於1970年。本書是馬斯洛生前親自選定而去世後出版的一部有關人性與社會關係問題的文集。在書中,馬斯洛進一步論證說,在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外,還有一些需要——這就是超驗的需要或超個體的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