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為了鞏固基督教的地位,奧古斯丁還寫了二百多封書信和五百多篇布道。這些書信和布道文大多是批駁摩尼教和貝拉基教(當時另一個主張異端的基督教派)的。
奧古斯丁的著作在牧師中擁有廣泛的讀者,他的有關拯救、性、原罪以及許多其他的觀點都產生過相應的影響。許多後來的天主教神學家,如聖·托馬斯·阿奎奈及新教徒領袖馬丁·路德、加爾文等都受過他的強烈影響。
從奧古斯丁的著作中,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世的統治者應從屬於羅馬教皇。從奧古斯丁的言論中所得出的這一結論,迎合了中世紀羅馬教皇的需求,為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長期鬥爭打下了根基,羅馬教皇因此而歡呼雀躍。這給奧古斯丁帶來了非凡的影響和地位,他被譽為“黑暗時代之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
公元430年8月28日,奧古斯丁在河馬去世,享年76歲。當時一個侵略過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的野蠻部落——旺達爾人正在包圍河馬市。幾個月後,他們攻克了該市,幾乎把全城都焚為灰燼,然而奧古斯丁圖書館和大教堂卻安然無恙。
奧古斯丁著作
在羅馬天主教係統,奧古斯丁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其代表作有:
《懺悔錄》
該書寫於394—400年,是奧古斯丁初為主教時寫的自傳。本書共十三卷,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這一段曆史;卷十至卷十三,寫他著述此書的情況。在書中,奧古斯丁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感,而且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的代表作。
《論三位一體》
該書約寫於399—412年,是奧古斯丁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從上帝三位一體自身的角度來講神人關係,認為聖父、聖子、聖靈不可分割,同為一體。其中後八卷關於“人是三位一體的形象”的心智結構的討論,無論是在西方神學史上,還是在哲學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上帝之城》
該書約寫於412—426年,是第一部教會曆史哲學著作。此書顯示出奧古斯丁不僅是哲學家、神學家,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同時亦是文學家和戲劇批評家、時代和曆史評釋家。此書左右了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全書共二十二卷,曆時十四年完成。前十卷為基督教作有力的辯護,反駁異教主義及羅馬愛國主義;後十二卷論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發展及旨歸,地上之城因不自愛、藐視上帝終必衰弱,上帝之城則以神愛為本必然興旺長存。
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在世界心理學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榮格生平
1875年7月26日,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出生在瑞士的康斯維爾一個對宗教非常熱衷的家族,他的八個叔叔是神職人員,父親也是一位虔誠的牧師。家族中濃厚的宗教氛圍,很大程度上培養了榮格的神秘主義傾向。
榮格的童年是孤獨的,他曾有兩個哥哥,但都在他出生前就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經常吵架,母親的性情反複無常。到了6歲以後,榮格開始上學,與同學們相處,他慢慢發現人生的另一麵。多年之後回想起來,榮格將自己的那一時期分為兩個人格——一號人格,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時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孩子,上學念書、認真學習;二號人格,多疑、不輕信別人,遠離人群。
十二歲那年,發生了一件對榮格有重大影響的事情。初夏的一天,他與同學們在一起,一個頑皮的男孩猛然將他推倒,榮格的腦部受到重創。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似乎有種神秘的咒語縈繞在榮格的腦海,每當他必須回到學校或認真學習時,他便陷入昏厥狀態。這種狀況讓榮格的父母非常擔心,他們從各地請來醫生為榮格治療,但都沒有明顯療效,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癲癇狀態。但慢慢地,榮格用意誌力來克服這一問題:剛開始,在認真幾分鍾後,暈眩的感覺襲來,但榮格沒有放棄,他持續強迫自己繼續看父親的拉丁文書,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後,一切又恢複了原狀,就好象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後來榮格回憶這件事情,他將其視為經曆了一次“精神官能症”。這個精神官能症對於榮格來說是一個羞恥的秘密,但卻培養了榮格一種非同尋常的堅韌。也正是這段重要的經曆,讓榮格真正找回了自我,他開始擺脫別人的意誌,對自己掌握絕對的主動。漸漸地,他越來越認同自己的一號人格,而他的二號人格慢慢隱退。
榮格身體恢複以後,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他深深地為柏拉圖、畢達歌拉斯、恩培多克勒等所吸引。在榮格看來,他們的思想很美,富有學術氣息。在其中,最令榮格感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的著作,他對世界陰暗麵的描述很符合榮格的觀點。
1895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攻讀自然科學專業。大學生活是一段美好時光,他結交了許多一樣對叔本華、康德感興趣的朋友,在幾次交流會議中,他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畢業後,榮格選習精神醫學方麵的課程和臨床實習。1900年12月,榮格在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取得助理醫師的執照,並離開了巴塞爾。
1904年至1905年,榮格積極參與了由布雷勒領導的一個實驗計劃,主題是如何治療早發性癡呆問題,後來布雷勒將它改名為“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導下,榮格進一步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式,藉著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字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來分辨出不同形態的心理情結及原因。1905年,榮格受聘擔任蘇黎世大學講師,並在同年升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講精神心理學,也講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原始人心理學。1906年,榮格將自己關於“字詞聯想”的研究成果寄給了弗洛伊德,為他的人生帶來了另一次重要轉折。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來往,榮格決定親自去拜訪弗洛伊德。1907年3月,榮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維也納會麵,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來說,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見的最重要的人;對弗洛伊德來說,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隻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以及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
1909年3月,弗洛伊德任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弗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之為無稽之談。而對於弗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甚至嚐試著推翻整個弗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對他們的關係是致命性的打擊。
1911年,弗洛伊德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推薦榮格擔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主席,同時榮格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但慢慢地,他們的思想差距越來越大。1914年,榮格辭掉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職務,開始一連串的旅行,專心地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
1916年,榮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於1921年出版《心理類型》一書,他希望能藉著這本書來界定自己的觀點同弗洛伊德及阿德勒是有所區別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個人對世界、他人和事物的關係,並討論了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發表了《基督教時代》,嚐試解釋基督的出現如何符合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1918年,榮格出任英國拘留營陸軍醫療隊的醫生與隊長,並開始了他的北非之旅。1923年,榮格旅行考察了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的印第安人居住地。在旅行中考察東非阿爾貢山區的土著居民。之後出版了《自我和無意識的關係》,同時也開始從事煉金術的研究。
1930年,榮格出任綜合醫學心理治療協會的副主席,主席是歐內斯特·克雷茲切曼。克雷茲切曼辭職後,榮格接任協會主席一職。不久,榮格獲得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並在耶魯大學就“心理學和宗教”的主題發表一係列演說。接著,受印度政府的邀請赴印度旅行考察。
1942年,榮格出版了《巴拉塞爾蘇斯》。同年10月15日,任巴塞爾大學心理係教授。後因心髒病突發,退出教學生涯。1943年至1956年,榮格著作頗豐,先後出片版了《心理象征的使用》、《無意識結構》、《基督教的時代》、《變形的象征》、《回答約伯》、《論無意識的根源》等作品。
晚年的榮格繼續為現代人麵臨的精神矛盾找尋答案,他隱居在蘇黎士湖旁。1961年6月5日,榮格飲下最後一杯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逝世於湖上的家中。
榮格著作
榮格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榮格的著作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
《心理類型學》
本書出版於1921年。在書中,榮格把人的態度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傾向客觀事物,這種人喜歡社交,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
其次,榮格認為有四種功能類型,即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感覺是用感官覺察事物是否存在;情感是對事物的好惡傾向;思維是對事物“是什麼”作出判斷和推理;直覺是對事物的變化發展的預感。榮格認為人們在思維和運用情感時要運用理性判斷,所以它們屬於理性功能;而在感覺和直覺時沒有運用理性判斷,所以它們屬於非理性功能。
榮格把兩種態度和四種機能類型組合起來,構成了八種心理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型、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本書出版於1930年,是榮格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該書是榮格脫離精神分析學會,獨創心理分析學派後的著作。書中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繼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發展,對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體係都賦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體係。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出版於1935年,體現了榮格的浪漫主義態度。他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次,而無意識心理活動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無意識,它是與個人生活經驗相聯係的不被人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如遺忘的記憶、不愉快的經驗、願望與動機等,這種無意識可以稱為個體無意識;與之對應的是,在人類的無意識中還有一部分是超越了個人後天生活經驗的,不依賴於個人經驗而存在的,帶有超越個體乃至民族、種族的,具有全人類的普通性與集體性的心理活動,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海德格爾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海德格爾生平
1889年9月26日,馬丁·海德格爾出生在德國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父親弗裏德裏希·海德格爾在當地鎮上的天主教教堂任司事,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在天主教會的資助下,1903年至1906年,海德格爾到梅斯基爾希50公裏外的康斯坦茲讀中學,為將來的牧師職業做準備。1906年至1909年,到弗萊堡的文科學校上學。在文科學校上學期間,海德格爾閱讀了布倫塔諾的著作《論亞裏士多德以來存在者的多重含義》,使他對“存在”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
1909年,剛滿20歲的海德格爾中學畢業,進入弗萊堡大學學習神學。第二年,決定放棄牧師職業,轉學哲學。1916年夏天,海德格爾完成博士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在弗萊堡上大學期間,海德格爾為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所吸引,還曾參加新康德派哲學家裏科指導的研究班,從而深受“價值哲學”的影響。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征入伍,但兩個月後因身體欠佳而退伍。1916年,海德格爾獲得弗萊堡大學講師資格。恰在這時,胡塞爾受聘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裏科的講座,海德格爾得以親自聆聽胡塞爾的教導。1919年,海德格爾擔任胡塞爾討論班助教。1922年,在胡塞爾的幫助下,海德格爾擔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這一時期,海德格爾開始撰寫他的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1925年,海德格爾夏季講課稿《時間概念的曆史》是《存在與時間》的雛形。1927年,在胡塞爾主編的《哲學和現象學研究年鑒》第八期上首次發表《存在與時間》。該書的麵世,使海德格爾聲譽鵲起。
1928年11月,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辭去馬堡大學職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承胡塞爾的哲學講座。當時他的聲望已經很高,首次講課就有近300名學生聽講。次年7月24日,海德格爾在弗萊堡大學禮堂作題為《形而上學是什麼》教授就職講座。同年12月,出版了《康德和形而上學問題》一書。
1933年4月,海德格爾出任弗萊堡大學校長一職。一年後,辭去校長職務。1935年,在弗萊堡藝術科學協會作題為《藝術作品的本源》的演講。次年,在羅馬作題為《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的演講。1943年,創作《追憶》,載於克盧克霍恩編緝的《荷爾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文集》中。同年,《真理的本質》一書出版。次年,出版了《荷爾德林詩的闡釋》。
1945年,盟軍解放德國,海德格爾因在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期間與納粹牽連而受到審查並被禁止授課,傳說他曾參與納粹學生的焚書運動。這一禁就是6年,6年內海德格爾再也沒有踏上過講台。這段時期,海德格爾閑居在家,編輯舊稿成書,繼續研究詩與哲學。這時期發表的《林中路》文集,包括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批重要的中短篇文章。有時他也在小範圍內講演,如1946年在裏爾克逝世20周年紀念會上以《詩人何為》為題講演。他這時雖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麵,但他的學術地位已舉世皆知。
1951年,海德格爾恢複授課。1959年,正式退休,但仍作為榮譽教授在弗萊堡授課和領導研究班。著名的海德格爾學者,如比美爾、布格勒等人,都長期親隨梅德格爾研習哲學。學生們的回憶多有當時研究班的描述:據說,單單閱讀海德格爾的著作與親聆他的授課,其所感所學是無法比擬的。
這一時期,海德格爾從前的著述以及當時的著述大量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冊《演講與論文集》,包括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短篇;論文集《同一與差異》,海德格爾自認是《存在與時間》以後最重要的文集;《走向語言之途》,收集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論語言的六篇文章和談話;《路碑集》,收集了四十年來的短文,標識著海德格爾思路的停頓與行進;20世紀二十年代的《現象學的基本問題》、三十年代的《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四十年代的《尼采》等講稿也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版。
1976年5月26日,偉大哲學家海德格爾逝世,5月28日葬於其家鄉梅斯基爾希,享年87歲。
海德格爾著作
海德格爾這位存在主義大師,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析主義、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等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並影響了葛達瑪、漢斯·尤納斯、列維納斯、卡爾·洛維特等眾多哲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有:
《存在與時間》
出版於1927年,是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對日常語言中的“是”或“存在著”的意指提出詰問,並重新提出“存在的意義”的問題。要理解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需要對海德格爾的思想淵源有一定的了解。從海德格爾的思想淵源來看,其《存在與時間》中的方法是來自於胡塞爾和狄爾泰的“解釋學的現象學”,而《存在與時間》的實質內容就是來自於克爾愷郭爾的“生存主義”。
《林中路》
出版於1950年,被視為現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經典作品,是進入海德格爾思想的必讀之作。它彙集了海德格爾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幾篇重要文章,幾乎包含他後期思想的所有方麵。這些文章初看起來是很難統一的。而這也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正如本書書名所標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