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1 /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有人將他和馬克思、愛因斯坦合稱為“改變現代思想的三個猶太人”,他的學說和治療技術及對人類心靈世界的理解,為全人類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領域。

弗洛伊德生平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現屬捷克)的弗萊堡市的一個猶太家庭裏,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母親是父親的第三個妻子,比父親小20歲,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年輕女性。父親的淳樸善良和母親的才智對於弗洛伊德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除了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外,他還有同母所生七個弟妹。

在他4歲時,弗洛伊德舉家遷居維也納,而他的一生也幾乎都是在那裏度過的。他的父親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盡管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對孩子們的教育一刻也沒有耽誤。由於弗洛伊德天資聰穎,其9歲時便表現出了過人的才智,同時也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提前一年進入中學的資格。

1873年,17歲的弗洛伊德又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吉姆那森學校。此時,他和其他所有畢業生一樣麵臨著全新的抉擇。雖然當時他對成為政治家表現出深厚的興趣,但最終他卻選擇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在大學期間,弗洛伊德師從布倫塔諾和布呂克,並在生物學、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花了大量的時間。1881年3月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本打算進大學從事神經醫學的深入研究,但因為是猶太人而未能如願,隻好在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從事理論研究工作。

1882年,弗洛伊德愛上了他妹妹的朋友馬莎·伯萊斯。馬莎比弗洛伊德小5歲,出身於漢堡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家庭。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他們舉行了訂婚儀式。美麗的愛情使弗洛伊德平添了許多責任感,他很快認識到自己必須幹一種比較實際的工作。不久後,他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進入維也納全科醫院當了一名住院實習醫生。短短的三年時間裏,他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都工作過,因此在醫學的各個方麵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但是他的興趣則在他的導師梅涅特所負責的精神病學領域。

在醫院實習期間,弗洛伊德還發表過一些有關古柯堿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醫學界對這種藥物的注意。他發現古柯堿具有麻醉特性,他向一些當眼科醫生的朋友提出建議,讓他們在治療眼疾時不妨試試。後來,有一位名叫柯勒的醫生發表了這一成果,因而被譽為局部麻醉的創始人。

在弗洛伊德工作結束的時候,醫院授予他一筆數目不大的獎學金拿著這筆獎學金,他前往巴黎旅行,並到薩爾帕屈裏哀跟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沙可特學習。這次學習的四個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沙可特是當時最有名望的精神病學家,他獻身於癔病研究,促使弗洛伊德也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這對他把興趣從軀體方麵轉到心理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回到維也納以後,他向醫學協會作了巴黎的見聞報告,但受到冷落。

1886年2月,弗洛伊德返回維也納,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自開業行醫,並在同年9月與馬莎結婚。他的婚姻十分美滿,共有六個孩子,三兒三女,小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

弗洛伊德還作為神經病學家在一家兒童診所工作過幾年,並出版了兩大卷論述各種小兒麻痹症的權威性著作。這樣,他成了歐洲重要的神經病學家之一,他在這個領域中多年的工作,對他後來心理學理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

早在1882年,同事和朋友約瑟夫·布洛伊爾就告訴弗洛伊德,有位叫安娜的病人曾在催眠中恢複痛苦記憶的“疏泄”療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弗洛伊德也曾將這一情況向沙可特講過,可並沒有引起他的興趣。弗洛伊德自己行醫時也曾對癔病病人使用過催眠療法,效果並不特別理想。為此,他於1889年前往法國的南錫,向當時有名的催眠專家伊波利特·波恩海姆求教。同時,他說服了一個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過程中,弗洛伊德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還發現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後,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三年以後,他觀察到在被遺忘的痛苦記憶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不能接受的願望,於是他形成了壓抑的概念,這是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於是,他請來布洛伊爾一起合作,並於1895年共同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著作——《癔病研究》。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癔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1897年,在其父親去世一年後,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經過兩三年的努力,1900年《夢的解析》一書正式出版。這本被現在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但在當時卻遭到大量的批評,其銷售數量更是少得可憐,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裏,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

與此同時,他還嚐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如沙可特所使用的催眠暗示、聚精會神的技術——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並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泄之術等。這期間,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從1902年開始,弗洛伊德和幾位年輕的同事及學生定期對他當時正在從事的研究進行探討。當時他們謙虛地稱這個小團體為“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組”,後來該組發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協會”。當時參加的人還包括阿德勒、蘭克、費登和榮格等。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逐漸瓦解。先是蘭克被開除,接著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也於1914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一書,這本書探討了遺忘、失言、筆誤等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貢獻。次年,他連續發表了三本重要著作。一本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闡述了如何用對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另一本為《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透徹地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於嬰兒期性欲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係的觀點。這是弗洛伊德第一本引人注目的書。他不但引人注目,而且還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慨,遭到了強烈的譴責和嘲笑。弗洛伊德在各國科學界頓時成了一個最不受歡迎的人,在以後的很多年裏,他遇到了隻有最偉大的先驅者才會遭受的種種辱罵和攻擊。但是,無論那些批評有多麼惡毒,他從來不予回答。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係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界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誌著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於人格發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及關於精神分析過程的理論。

1913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自己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弗洛伊德於1919年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麵的雜誌和書籍。直到1938年被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5種雜誌和150種書籍。

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所帶來的恐懼籠罩在世界人民的心頭,為了保家衛國,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奔赴前線。第二年,他26歲的女兒不幸去世。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在悲痛之餘,弗洛伊德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麵。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仍一直處於頂峰,同時他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在1921—1922年的兩年裏,弗洛伊德又出版了兩本著作《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伊德》,後者為新的自我心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並且直到現在人們仍在對它進行著富有成果的研究。弗洛伊德以前曾把精神過程分為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個方麵。但通過進一步研究,他認為這種劃分法雖然不失有用,然而還存在著一種更加基本的尺度。這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三分法,他把所分的三個部分稱為伊德、自我和超我。

1923年春天,弗洛伊德的口腔上部患了癌症。同年10月,他做了一次根治手術,將上顎一邊全部切除,於是他必須裝上又大又複雜的假牙,這給他帶來了不少苦惱。除了無數次痛苦的治療外,還動了33次手術。在這個時期他從來不哼一聲,而是默默地忍受著巨大的病痛。

以後的幾年裏,他雖然先後發表了《抑製、症狀和焦慮》、《幻覺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等幾部作品,但並沒有引起什麼良好反響,甚至《幻覺的未來》的出版還讓他受到了宗教界的強烈譴責了《文明及其不滿》也極不受人歡迎。他默默忍受著這些人生的陰霾,同時也相信曙光不久就會到來。

果然不出他所料,1930年,他的文學才能使他獲得了歌德獎,這是他非常重視的一項榮譽。第二年,他的故鄉為慶祝他的75壽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條街道,許多科學協會也接受他為名譽會員。

但好景不長,才過了兩年時間,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便瘋狂地開始了,這對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當時他在德國的許多支持者被迫逃離自己的國家,他的著作在柏林被當眾焚燒。此後不久,他的出版公司的大部分存書又在萊比錫被沒收。盡管在德國的主要銷路已經喪失,但該公司仍然全力掙紮。納粹的迫害像一把利劍一樣插在弗洛伊德的心頭,這讓他不得不思考猶太教的性質和起源問題。他把《摩西與一神教》寫了又寫,但在當時信奉天主教的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維也納,沒有機會出版發行。在他不得以離開維也納後,該書才得以問世。

1936年,恰逢弗洛伊德80壽辰,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為他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年,他還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這使他感到十分滿意。但當時納粹的迫害已經十分猖獗,盡管壓力重重,弗洛伊德堅決不同意離開早已成為故鄉的維也納。1938年納粹入侵奧地利,公司房產被沒收,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局勢已經很明顯,如果再不走,他很快就會像大多數猶太人一樣厄運臨頭。在英國內務大臣及學生的幫助下,當年6月,他克服了納粹分子設置的重重障礙,飛抵倫敦。

同年9月,他又搬到馬茲費爾德花園,同時接受手術治療。次年2月,他的癌症再次複發,對此,醫生再無回天之術。病痛的折磨並沒有嚇倒這位智慧的老人,他依舊爭分奪秒地忙於他的本職工作,同時,他還接待來訪者並繼續撰寫文章。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倫敦與世長辭,終年83歲。

弗洛伊德著作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的弗洛伊德,為現代精神分析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給後人留下了《癔病研究》、《夢的釋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精神分析引論》等許多偉大著作。

《癔病研究》

《癔病研究》是1895年弗洛伊德與同事及摯友布洛伊爾合作的成果,該書的出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在研究癔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是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書籍,也是弗洛伊德最偉大的一部著作,此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弗洛伊德自己將它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並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他關於潛意識理論,用於夢的解釋。

《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被譽為改變人類曆史的書,是精神分析理論體係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自1899年11月第一版出版以後,光在作者生前就再版了8次,其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經久不衰。《夢的解析》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並稱為導致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經典之作。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出版於1904年,可能是弗洛伊德流傳最廣的一部著作。在這本書中,弗洛伊德主要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現象,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書中做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性學三論》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於1905年發表,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解釋人類“幼兒性行為、性本能、性變態”。該論文發表後,獲得渾號:“泛性論者”。其實,這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性學理論的經典。它不但是變態心理學學者們的瑰寶,而且由於它對人性發展作了係統和完整的探討,也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公認的經典。

《圖騰與禁忌》

《圖騰與禁忌》出版於1913年,是弗洛伊德所著的一本人類學及心理分析的著作。其內容主題主要包括亂倫的畏懼、禁忌和矛盾情感、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圖騰崇拜在孩童時期的重現和圖騰崇拜的十二原則。其特色在於將精神分析學的觀點和發現用來解決社會心理學中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討論圖騰與禁忌問題時,弗洛伊德將其與兒童和神經病患者相比較,因而使本書能如弗洛伊德所說,在研究此問題的社會人類學及民俗學與精神分析學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是弗洛伊德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精神分析理論的三部分講稿的彙編,主要有過失心理學、夢和神經病通論三編。前兩部分弗洛伊德從入門知識開始講述精神分析學;第三部分討論了比較複雜的問題,即神經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療。全書係統且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論。

奧古斯丁

聖·奧古斯丁(354—430),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奧古斯丁生平

公元354年11月13日,聖·奧古斯丁出生在羅馬帝國北非努米底亞省的塔加斯特鎮(現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父親伯特撒烏斯·赫糾拉斯是羅馬稅吏,為人懶散安逸。母親孟尼迦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對奧古斯丁的一生有著重要影響。

十三歲,奧古斯丁進入烏拉市學習雄辯術。十四歲,前往馬道拉城求學。十六歲,赴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十九歲,奧古斯丁在讀了西塞羅的著作後,為哲學所深深吸引,並將研究哲學作為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標。此後,他開始研究《聖經》,但覺得“《聖經》對於我好似沒有價值”,於是轉向摩尼教(一個從基督教中分離出來的教派)追求心靈與理智的安慰。

奧古斯丁崇奉了9年摩尼教,他一邊教書,一邊寫作,因在迦太基因寫了一首戲劇詩而名聲大振。在信奉摩尼教期間,他開始懷疑這個教派的理性。於是,去見了摩尼教的首領,並向其提出種種疑問,但這個首領在教理上很難自圓其說,這使他非常失望。於是,公元383年,奧古斯丁離開迦太基遷往羅馬。公元384年,他在米蘭教授修辭學。

前往米蘭,是奧古斯丁一生的重要轉折。在米蘭期間,他聽了一些米蘭主教聖·恩布路斯的言論,使他對基督教有了全新的認識。三十二歲那年,奧古斯丁改信基督教,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禮,隨後返回家鄉塔加斯特。

公元391年,奧古斯丁成為河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後主教去世,奧古斯丁成了河馬市的新主教,並在其餘生中一直擔任此職。

雖然河馬不是一個重要的城市,但奧古斯丁卓越的才華,使他很快成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領袖之一。雖然他身體孱弱,但卻在速記員的幫助下寫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是《上帝之城》和《懺悔錄》。

《上帝之城》是為了駁斥異教徒而寫的。公元410年,羅馬遭到了艾拉瑞克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羅馬的異教徒自然想借機懲罰羅馬人,因為他們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拋棄了古代眾神。奧古斯丁遂寫了《上帝之城》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這種指責為基督教所作的辯護。《懺悔錄》則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自傳之一,是奧古斯丁在四十歲的時候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