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裏德裏希·尼采(1844—1900),德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詩人、作家。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尼采生平
尼采於1844年誕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的生辰。他的父親原來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信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他到勒肯鎮擔任牧師。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在他5歲那年,父親死於腦軟化症。幾個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親人的接連死亡使這個天生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麵,鑄就了他憂鬱內向的性格。
第二年,母親便帶著尼采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化的家庭裏。祖母常常給他灌輸他們的波蘭貴族家族史,這對他貴族情結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他並沒有忘記父親,並希望自己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裏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但由於長期生活在女性家庭中,他被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被嬌慣得脆弱而敏感,以致心理上帶著一種“女人的氣質”。
10歲時,尼采進入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的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但尼采的體質從小就很差,還有令人煩惱的頭痛和近視眼,可想而知他是多麼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性格也因此變得更加孤僻了。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而且他幼年時曾受教於當時普魯士最好的女鋼琴家。就在尼采17歲那年,他的頭痛病更加嚴重,並出現健康惡化的征兆,不得不回家休養和接受基督教的洗禮。
在朋友杜森的邀約下,20歲的尼采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他對神學不感興趣,隻學了一個學期,便再也不想學了。從小偏愛音樂和詩歌的尼采需要的是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感的東西。因此,他熱愛古希臘詩人,崇尚古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誌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學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等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
第二年,尼采跟隨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來到了萊比錫大學。在這裏,他開始沉思哲學。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天都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激動。從此以後,叔本華就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誌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裏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
1868年秋,尼采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在尼采看來,他是一個勇敢地盜竊上帝的火種,並把它變成了人類音樂的普羅米修斯,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尼采雖然性格孤僻,朋友屈指可數,但他的學識和口才卻不得不令人佩服。
幾個月後,在導師李契爾思的推薦下,巴塞爾大學邀請他前去主持古典語言學的講座,當時他隻有25歲。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
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他初到瑞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瓦格納。5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轟動了整個巴塞爾。當時,城裏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時成為了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