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述(1 / 3)

什麼是幽默?這永遠是一個拉不直的問號。給幽默下定義的本身就很幽默。幽默是一種心理體驗,通過言行解化而引人發笑。我們不妨先看下麵這個例子:

家裏什麼也沒有,夫妻倆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兩人商量,把家裏一隻養了一年多的叫“阿黃”的狗殺掉了充饑。一家子坐在桌旁吃完了阿黃的肉,收拾桌子時,丈夫對妻子說:“如果把這些骨頭給阿黃的話,它會多高興呀。”

這個幽默對丈夫和妻子都是一種心理體驗。丈夫的表達反映了其自嘲自慰、盎然生趣的開脫精神。妻子聽了以後心裏當然是苦澀的。但他們都不因為生活的艱難而沮喪,而是會心一笑,以微笑品味著生活的艱難。

幽默的心理體驗是通過言行公之於眾的,因此表達幽默有有聲語言、書麵語言、體態語言等手段。幽默的表達貴在自然,某些有做作痕跡的幽默雖然也能激起人們的興趣,但給人留下的感覺絕不怎麼好:人們會認為這些裝模作樣的幽默不過是嘩眾取寵。因此,富有幽默感,秉持著幽默稟性對於每個人是多麼重要。沒有這種素質的人一旦意識到幽默的重要性,必然會鋌而走險,硬行施展生疏的幽默技法,結果當然很差,給人們的感覺簡直與拿腔拿調、忸怩作態的小醜無異。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很幽默的人或者是一個著名笑星,盡管他並沒有特意做出什麼幽默的動作和表情,而隨便一句普通的話也能使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濃鬱的幽默,意味緩緩而來。有一次,記者到馮鞏家采訪,馮鞏夫婦並肩坐在長沙發上。夫人顯得很文靜,把說話的機會都讓給了笑星。主持人問馮鞏的夫人叫什麼,馮鞏搶著說:“她叫愛卉,換過來說就是‘會愛’。”

“你兒子今天沒在家,他長得像誰呀?”

“漂亮方麵像我,聰明方麵像她。”

笑星的應答靈活俏皮,逗人發笑。

幽默的自然性是和動作、姿態、表情的自然性融為一體的。在一次激烈的保衛戰中,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紅軍打退了敵人最後一次猖狂進攻,通訊兵前來報告:“敵人正在撤退!”斯大林馬上不假思索地糾正道:“不,敵人正在逃跑!”從斯大林那威嚴的表情和斬釘截鐵的口吻中可以知道,他沒有也無心幽默,但這兩句話關鍵詞語的換置卻傳達出了豐富的幽默內涵。

幽默的形成需要一種品質,即開朗樂觀的人格;需要智慧,沒有智慧的幽默是盲人說瞎話,和尚念佛經,整個世界將黯然失色。機智的幽默,嘻笑怒罵,皆成文章。

那麼究竟什麼是“幽默”呢?

“幽默”一詞是外來語的音譯,源出拉丁文,原意是動植物裏起潤滑劑作用的汁液。這個詞傳到中國後,一直沒有貼切的譯名,直到1924年林語堂先生在找不到對譯漢語的情況下,隻好以“幽默”二字音譯。

對於幽默,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西方某些學者甚至認為解釋幽默是一件“比宇宙吸引力問題更麻煩的問題。”有人認為幽默是一種素質、能力;還有人認為,幽默就是可笑有趣、讓人在情感上感到會心而甜蜜的微笑的一種東西。其實這種不確定性是個世界性問題,它反映了幽默現象本身的複雜性和人們對它認識的差異性。

現代漢語中的“幽默”,自1924年5月林語堂最早從英語humour一詞音譯以來,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

一般的英文詞典對幽默的解釋是“滑稽、可笑、有趣”。《英國大百科全書》把“幽默”和“機智”列為一個詞條,把一切逗笑的事物、語言、手法等等,連同諷刺、插科打諢、耍貧嘴都叫幽默。《美國國際百科全書》則說:“在所有受尊敬的理論中,關於幽默的最好的定義或許就是以下這個最簡單的定義:幽默是任何滑稽可笑的事物。”《日本萬有百科大事典》卻認為:幽默和機智不同,對發笑的事物寄予同情,它凝聚著對人類,包括笑者自身那可悲性格的愛憐之情,是高級的笑、複雜的笑。我國《新華字典》說是:“言辭舉動表麵輕鬆而實際含有深刻諷刺的。”《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釋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的。”《辭海》解釋為:“美學名詞。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台灣省《中華大辭典》的解釋是:“為調侃之語吻而含深刻諷刺之意者。”台灣省的《國語辭典》則注釋為:“指一種含蓄而充滿機智的辭令,可使聽者發出會心的一笑。”由上看來,關於幽默,各有各的理解和說法,但我們如細加分析,大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張把所有逗笑的事物都叫幽默,這一派的主張可稱作廣義的幽默,英美的說法屬於這一派;另一類是把幽默和僅博一笑的滑稽逗樂加以區別,這一派的主張也可稱作狹義的幽默,日本和我國的說法則屬於這後一派。

近來,美國大眾心理學家特魯·赫伯在其《幽默的藝術》一書中精心區別了三個相互聯係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對我們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幽默很有幫助。在他看來,幽默、幽默感和幽默的力量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幽默”是指一種行為的特性,能夠引發喜悅、帶來歡樂,或以愉快的方式使別人獲得精神上的快感。“幽默感”是指一種能力,是理解別人幽默和表達自己幽默的能力。而“幽默的力量”則是一種藝術,是運用你的幽默,應用你的幽默感,來增進你與他人的關係並改善你自己的人格和品質。並且他還極力主張“所有的人都來學習幽默的藝術,以免使這世界幹澀、枯萎。”

無論人們對幽默的理解如何,但是欣賞幽默的審美主體是人,人審美的依據是先天的心理積澱與後天經驗積累與綜合後抽象出來的觀念。如果審美主體所麵對的欣賞對象與其平時所持有的觀念標準不同,甚至明顯地離譜、乖張、荒謬,他就會覺得滑稽可笑。柏拉圖說,滑稽可笑之物“在大體上是一種缺陷”。康德則說,“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裏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這都是說現象與經驗之間有了不好調和的對立,一種激烈的衝突。

不同的幽默源於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思想的人;同時文化的差異也使得人們對幽默有著不同的理解。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少中國的笑話在西方人聽來不覺得好笑,而西方人認為一聽必樂的東西到了中國卻經常遭到冷遇。《今日心理學》雜誌曾就30則笑話調查14500名讀者,結果是:“每一則笑話都有一批為數不少的讀者喜愛,而把它評為‘非常有趣’,同時也有另一批人斥之為‘一點也不好笑’。”這種差異,大多是由於各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所致。

歐洲人的幽默

歐洲人的幽默體現出歐洲多種文化的交融。在歐洲,有一則流傳很廣的笑話:“天堂是什麼樣?那裏應是英國人當警察,法國人做廚師,德國人當機械師,瑞士人當總管,意大利人做情侶。那麼地獄呢?是德國警察。”這形象地反映出歐洲各國人民對本國及鄰國的不同文化和民族性的理解。

一位作家指出,歐洲人喜歡幽默,但通常隻“幽”外國人的“默”,取笑的對象通常是鄰國人。法國人取笑比利時人;倫敦人總拿蘇格蘭和愛爾蘭人開玩笑;德國人的嚴肅則是鄰國人永久的笑料。在人們相互嘲諷獲得的樂趣中,總要有一個哭笑不得的犧牲者,而後者回擊的玩笑則更加辛辣。例如,保加利亞被稱為“歐洲的鄉村”,經過數百年“笑話攻擊”的磨練,保加利亞人更懂得幽默,甚至某地竟建有“幽默博物館”。

幽默者善於自嘲,但善幽默的歐洲人能“自我批評”者則不多。在希爾對各國幽默對象的統計中,隻有愛爾蘭人和猶太人敢於並精於自嘲,芬蘭人和奧地利人有時也嘲諷自己的弱點。荷蘭人與蘇格蘭人的“慷慨”、法國人的“謙遜”、德國人的“嚴謹”、瑞士人的“活潑”,通常都是歐洲幽默的主要素材。希爾認為,幽默是抽象和片麵的概括與誇張,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歐洲文化的差異,卻不應用它以偏概全。荷蘭人的確非常吝嗇,但有時也異常慷慨。德國人以呆板著稱,但他們也最想擺脫這一外人對他們的偏見,他們的幽默同樣具有諷刺和哲理。

英國幽默是“酸甜味”,尖刻、有感而發,是各階層人士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幽默仿佛是在人生難免遇到的尷尬場麵下撐起的一把雨傘,常常幫助英國人避免了正麵的衝突。

數百年來,歐洲的幽默以慳吝、狡猾和愚鈍為主要題材,卻並不庸俗,也不傷人。

美國人的幽默

美國是一個充滿了幽默的國家,美國人是一個十分風趣的民族。你打開任何一份大報,每天至少有兩整版的漫畫和幽默專欄。電視節目中,最受觀眾歡迎的是“脫口秀”(TalkShow,類似中國的相聲)和肥皂劇(SoapOpera,輕喜劇式的室內劇),每個台都有自己的幽默大師和拳頭節目。此外“清談”、“笑的工廠”、“滑稽臉譜”、“滑稽家庭錄像”等都是令人捧腹的熱門節目。即使是嚴肅題材的電影,也絕不缺乏幽默感。

美國人喜歡幽默,幽默在美國身價百倍。《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出400美元來征求每一則短小精辟的笑話;電視台懸賞15000美元的重獎來征購人們用家庭攝像機拍下的生活中的滑稽鏡頭;一個傑出的“脫口秀”演員的身價更高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

美國人說笑話百無禁忌,不論是經理、主管還是總統、上帝,都可以拿來開玩笑。

美國的太空穿梭機將去探測火星,幾位太空飛行員神情莊嚴地魚貫登上火箭發射台。站在機艙旁的官員忽然伸出手來要錢:“請先買火星門票。”飛行員們一愣,接著都笑了,緊張的氣氛一掃而空。大家從電視裏看到這個幽默鏡頭,都有點忍俊不禁。

一位警官從前是商人,有人問他做生意和當警察有什麼不同。他回答說:“最大的區別是,做生意,顧客總是對的;當警察,顧客總是錯的。”

幽默感是美國人最珍視的個性之一。很多女士在征婚廣告上都寫明要求男友“富有幽默感”。美國人在開會發言或發表演說時,往往先講點笑話,或調侃一下自己,讓氣氛活躍輕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