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我國則高達99%(李玉剛,1999),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中國企業現狀。尤其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西移,國有企業改革處於攻堅階段時期,我們不得不考慮西部中小企業發展對實現整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資本作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為主要的製約瓶頸,如何突破資本瓶頸的限製,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對西部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5.1西部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加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頻率高,自然而然就增加了融資的成本和代價。西部中小企業地處內陸,地理環境封閉,信息閉塞,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加之本身在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積累意識差,嚴重地製約了自身的蓬勃發展。其融資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西部中小企業自有資金不充足,目光不夠長遠。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必須具有較強的市場承受力,高度的彈性機製,因而在時間上和數量上對資金的需要具有不確定性,這就要求企業自身必須有充足的資金積累,以便及時地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作出反應。
西部中小企業目前普遍存在著短期化的傾向,缺乏長期經營思想,表現在利潤分配上就是分光、分完企業贏利。對於處於虧損狀態的企業經營者來說,由於收益與成本之差幾乎為零,所以也不可能存在利潤分配,更不用說積累。據統計,1998年全國獨立核算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2.9%,小企業為66.5%,西部地區小企業的負債率高達80%以上,國有小型工業企業利息支出比大中型企業多6.79億元。目前,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在獲得外部資金支持條件下非常重視自身的積累,這一點對於任何類型的企業都是適用的。如果連一點本錢都沒有,將希望完全寄托於外來資金的支持,這樣的企業生命力是難以持久的,因為逐利性是資本的實質所在。
2.國有銀行商業化步伐的加快,銀行出於其資本的“三性”(即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的考慮,在信貸的對象上更多地選擇了效益好、規模大的大型企業,更少地將資本投向中小企業。
由於我國中小企業本身經營規模及資本市場的不成熟、不完善,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渠道就非常單一化,即過分集中於銀行貸款。而作為中國銀行支柱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普遍加強了對金融業風險的防範。中小企業無力叩開直接進入融資市場的大門,而進入間接融資市場的路途依然是困難重重。上海在去年曾對1000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有79%的企業認為,貸款難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隻有21%的企業認為能夠得到貸款支持。拿中小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來說,自1995年以來,鄉鎮企業得到貸款占全國銀行貸款發放總額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1995、1996、1997、1998年分別為11.27%、8.5%、7.09%、5.44%。在鄉鎮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中,銀行信用社貸款不僅比去年減少了25.1%,而且其所占比重1995-1998年已經由25.5%下降到18.4%(資料來源: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另據了解,被金融機構普遍看好的北京中關村,8000家共需270億元信貸資金的中小企業隻有不到400家得到了16億元的貸款。
3.信用擔保製度不健全,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落實。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方麵的不足表現在:(1)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法律環境不完善。《擔保法》僅明確了債權人和保證人的經濟法律主從關係,缺乏對保證人的利益保障。從一定程度上講,《擔保法》加大了擔保機構的風險,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製擔保機構擔保行為的作用。(2)擔保機構注冊資金小,擔保作用甚微。(3)政府對擔保機構幹預過多,擔保基金的市場化運作不理想。許多地方信用擔保公司是由政府、財政出資組建的,要求銀行向不符合條件的企業或相關企業貸款,增大擔保公司的風險和銀行的風險。(4)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不力,銀行根據謹慎性原則一般不願放大或放大比例過小,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國際擔保業行規並限製了擔保基金作用的發揮。(5)沒有建立分散和化解風險的機製,目前我國擔保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尚無一家再擔保機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擔保機構的風險。
另一方麵,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大,無形資產難以量化。而從銀行對抵押物的偏好來看,金融機構更偏愛於固定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在以抵押或質押為主的貸款形式中,需要對抵押品或質押品進行評估、公證、登記和封存,其中費用占貸款額5%左右,對於平均年利潤3%-5%的中小企業來講,更是不堪重負。
4.社會信用環境及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也增加其貸款的難度。我國的許多中小企業管理者素質差,管理製度不健全、缺乏信用觀念。表現在信貸業務中就是中小企業欠息嚴重,不良資產比例偏高,改製中逃廢銀行債務等現象。以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為例,截至1998年6月末,與該行有信貸關係的中小企業3986戶,欠息的有2316戶,占58%,欠息額占該行企業欠息總額的63.8%;不良貸款占該行不良貸款總額的76.8%。其中有47戶企業借改製之機懸空逃廢銀行債務,占改製企業的50%,涉及貸款本息9.46億元,嚴重危及該行貸款安全。可見,中小企業自身社會信用觀念薄弱,是商業銀行不願向其放貸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自身實力弱小,人員素質不高,市場研發能力不佳,應對風險能力弱。從產業角度來講,占主導的行業仍以“夕陽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風險產業為主,這就決定了其市場準入的門檻不高,生存難度加大,績效不高,風險巨大,產生了“高開業率,高倒閉率”的現象。對此,金融機構不得不從嚴從緊考慮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一言以蔽之,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尤其是西部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多方麵因素造成的。我們除了要求中小企業苦練內功,還應該從融資模式上創新,促進其迅速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經濟實力。
5.2融資方式的選擇
5.2.1間接融資
所謂間接融資就是資金盈餘部門購買金融機構的間接證券(間接證券是金融部門發行的債券,主要包括銀行券、存款、銀行彙票),資金流入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購買資金短缺部門的直接證券(直接證券是非金融部門發行的負債和股權,主要包括商業彙票,商業期票,債券、股票等),資金最終流向資金短缺部門的融資方式。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實現穩定,持續和健康發展的生力軍,建立信用擔保體係,進行製度方麵的創新,成為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一個關鍵點。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是講融資信用。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用喪失,風險障礙,這就要求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和監控體係。建立信用擔保體係要遵循以下原則:規模化原則――要有穩定的一定規模的資金來源;市場化原則――擔保公司必須是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且業務運作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規範化原則――賬戶管理規範,準入條件規範,操作程序規範;係統化原則――建立分層次的擔保體係,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相應的擔保機構,選擇相關協作銀行。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的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設立再保險機構,為擔保貸款提供再保險,以期達到進一步分散風險的目的。西方國家在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問題上就普遍采取了對中小企業的擔保合同進行再保險,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和分散貸款風險。再保險機構的設立應由政府和商業性保險機構共同出資組成,我國的保險機構應根據我國國情,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貸款保險業務;同時,政府應在稅收政策上支持貸款保險業務,使貸款保費維持在較低水平,以減輕企業負擔。當中小企業不能如期履行還款義務時,再保險機構應給予擔保或給銀行以一定的補償,以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程度。
2.多方麵籌資,實現擔保機構的多元化。我國目前的擔保機構主要由政府出資組建,這帶有很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也阻撓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進一步來說,財政資金數量的有限性,必然會導致信用擔保機構傾向於照顧少數符合國家產業傾斜政策的企業,而不能解決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此外,如果有關部門對信用擔保不能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加之道德風險問題的存在,就擔保本身而言就孕育著風險。
擔保機構主體多元化既可以滿足國家產業政策的需求,又可以更大程度地為中小企業分散風險,並建立有效的監控體係,以保證中小企業融資的廣泛進行。其主體可以包括銀行、政府、行業及其他機構,這無疑有利於中國信用擔保體係的完善。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銀行作為企業單純資金供給者,無權參與或介入企業的管理運營。西方的市場經濟,早已經使銀行的角色作用發生巨大的變化,它通過與工業資本的結合,把發展的觸角伸向企業。銀行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來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企業管理,確保企業的市場決策能夠為其利潤最大化目標服務。企業本身運用充裕的資金,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經營目的。
發展中小企業的戰略決策的確定與實施、金融業的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整個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都要求我們加強整合,在銀行企業彼此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協作式的戰略夥伴關係。隨著我國銀行業改革的進一步商業化及中小企業本身發展潛力的充分展現,銀行企業間也會必然地形成一種彼此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麵。
5.2.2債券融資
債券是指企業所發行的具有一定期限和償還利率的信用憑證。債券融資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優於股票融資,因為企業不必擔心所有權的縮小與經營權的受幹涉。尤其是那些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更不願為短期的資金困難而輕易地出讓股權,他們更樂意選擇債券融資方式。當然,債券融資也有其劣勢所在,即企業必須按期全額(包括利息)返還給債券的購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