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恒
(西北大學中德企業管理研究所)
西部大開發是黨和國家在世紀之交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西部開發不僅對縮小西部地區與東部的差距,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於促進我國各地區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全麵實現我國的第三步發展目標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一、中小企業在西部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
實施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的戰略措施之一。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經濟方麵,而且表現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麵。發達國家中小企業在企業數量上一般占到95%以上,就業人數占60%~70%左右,產值則占一半左右,在國民經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德國、英國和日本,中小企業的數量規模達99%左右,在美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以上。德國、美國1996年中小企業創造的總產值占GDP的45%,英國占42%。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將中小企業稱為“經濟的脊梁”(美國)、“經濟活動力的源泉”(日本)和“經濟活動的柱石”(法國)。
在我國,企業中占絕大多數的也是中小企業。以工業企業為例,目前全國有近46.5萬個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其中小企業4.48萬個,占企業總數的95.5%;產值2.29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4.5%,超過大型工業企業的17%。這些中小企業大多數分布在地(市)縣,是縣域經濟和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在西部地區,盡管因總體市場發育遲緩使中小企業發展較慢,但中小企業的數量規模仍占到西部地區企業總數的90%以上。因而中小企業在西部開發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與我國近代史上曆次對西北、西南地區的開發不同,目前中央實施的西部開發戰略,麵臨著與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全國垂直分工協作的經濟構架截然不同的國內環境。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製日臻完善,市場經濟體製決定了在西部開發中的投資主體不僅隻是中央政府,而且更主要的是依靠社會投資包括區外、國外的投資,這些投資是按市場經濟原則流動和配置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這就決定了西部開發必須充分利用市場機製,培育大批中小企業作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小企業由於其自身具有數量眾多、分布麵廣等特點,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功能。
首先,中小企業由於數量眾多,從而構成微觀市場主體的重要部分。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市場,服務的主體是市場,因而是市場經濟公開、公正、公平基本原則的積極擁護者,是市場競爭的積極參與者,從而也是繁榮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國有中小企業還是非國有中小企業,由於較少實行國家的計劃控製,也較少享受到國家的特殊保護,因而更容易擺脫舊體製的束縛,它們求生存、求發展的競爭意識強烈。中小企業在我國更接近於市場,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反應敏捷,因而它們的經營活動往往更能從市場需求出發,富於創新,敢於實踐。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數活躍在市場機製最靈活、競爭機製最顯著的行業和領域,從而也使得這些領域的市場化和競爭性更加鮮明,成為我國經濟市場機製和競爭機製重要的催生力量。
其次,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競爭機製的真正參與者和體現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反映了經濟分散化、多樣化的本質特征,體現了中小企業的先進性和生命力。一方麵,中小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這不僅體現在中小企業正呈現出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取代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發展趨勢,而且由於中小企業經營靈活、高效的特點,從而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和周期大大縮短。特別是在我國西部地區,傳統計劃體製下建立的東西部垂直分工的國有大企業正麵臨著技術老化、市場不明和負擔過重的重重困難,因而很難在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就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麵,從我國二十多年企業改革的實踐來看,中小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產值方麵,其增長速度均超過大企業,特別是占中小企業大多數的民營和私營企業,其發展速度更快,成為我國所有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西部開發戰略實施,在我國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條件下,照搬東部發展模式、走以資源開發的老路已經很難獲得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因而更多的是要通過製度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求得發展,中小企業在上述創新中具有比大企業更得天獨厚的優勢。
最後,中小企業存在和發展的意義更重要的體現在社會功能上。一方麵,中小企業在增加就業、穩定社會方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城鎮勞動力就業的75%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農村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鄉鎮企業吸收了1億左右的勞動力。如此眾多的中小企業就業大軍,對於社會的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由於大企業相對效率低下,因下崗分流和減員增效而導致的不穩定因素劇增,這些不穩定因素的解決一方麵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支撐,另一方麵也需要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的吸收與消化。在西部開發中,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還有利於縮小貧富差別。目前我國西部開發麵臨的重要製約因素之一就是貧困問題。西部地區是我國貧困麵大、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在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西部地區有307個,占到全國51.9%。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45.7%,如果加上內蒙和廣西兩區,則占到51.2%,貧困發生率在16.8%,貧困的深度指數在2.5%以上,貧困的強度指數在1.5%以上,西部地區的基尼係數達0.466,高出全國0.39的平均水平。按照國際標準,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基尼係數超過0.4,說明該國或該地區的貧富分化已達到警戒水平。如此龐大的貧困麵和如此嚴重的貧困強度,是西部開發麵臨的最主要難題。在西部開發中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可以廣泛吸納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就業以增加其收入,從而真正實現西部開發“興區富民”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麵,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對於形成一個穩定而合理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應該是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安居樂業的前提就是勞動人口能夠充分就業。中小企業以其分布麵廣、數量眾多、勞動力進入成本小等特點,對於廣泛吸納勞動人口、為其提供就業機會具有獨具特色的優勢。一國或一個地區大量中小企業的出現對於當地產業構成的合理化、分散化和形成比較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有積極的作用。
二、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支持
盡管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我國的西部開發戰略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由於自身和經營環境的限製,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仍麵臨著諸多困難。
1.中小企業分布麵廣,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企業資產實力較弱,管理水平較低。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的資產管理成本遠高於大企業,從而造成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嚴重。中小企業管理者能力和素質相對較低,企業經營水平不高,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還停留在家長製或集權式管理的層次,對經營管理者缺乏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製,從而造成管理混亂、人心渙散,效率低下。
2.產業結構調整不力,技術進步遲緩,造成企業內在素質低下,核心能力較弱,經濟效益不高。一個企業的運行必須具有基本的資產規模、生產規模和經營規模,但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在這些方麵均達不到所在行業的基本要求,因而製約著其經濟效益的發揮。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結構普遍存在著“三多三少”的問題,即粗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低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從而製約了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和競爭能力;此外,我國中小企業目前大多分布在傳統行業領域,技術開發、產品開發能力薄弱,從而影響著中小企業的內在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