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西北大學中德企業管理研究所)
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能做到的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支持。而基礎設施隻是經濟發展主要一個條件,不能代替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沒有企業的發展,基礎設施可能閑置和荒廢。要實現西部從“輸血型”向“造血型”經濟的轉變,促進現有公有中小企業的改革和私有中小企業的發展是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結合西部地區的實際,政府製定和實施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傾斜政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綜觀美、德等西方發達國家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同樣如此。
一、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眾所周知,中國西部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其貧困狀況可由以下西北數據說明:1998年我國人均GNP6374元,折合769美元;而西北五省區同期人均GNP4054元,折合488美元,陝西省僅為448美元。如果根據1998年世界銀行設定標準,1997年人均GNP低於785美元以下為低收入國家,那麼,我國為低收入國家,西北地區更為低收入的不發達地區。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製度的形成,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猛,西部地區發展遲緩,導致東西地區發展差距在不斷地拉大。從表麵上看,這種差異是人文、曆史和自然環境條件所致,但其根本原因是東部地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運作比較有效,改革開放政策發揮了作用。從微觀經濟層麵來看,近年來在東部地區產生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尤其是私有中小企業為市場經濟製度提供了發展動力,支撐了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從以下中小企業的地域分布結構特點可窺一斑。
按經濟地帶劃分,中小企業的數量東部和中部各占全國的42%、西部僅占15%,而中小企業的工業總產值東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僅占8%。這說明東部中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比較大,大約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3倍。中小企業占各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東部66%、中部為67%、西部為55%,西部比重明顯偏低。另外,從所有製結構來看,在西部地區有限的中小企業中,公有製的成分很大。以陝西省為例,截至1998年在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中,非公有製經濟僅占11.8%,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總數僅占全國的2.1%和2.19%,全省國有中小企業負債率平均高達81.4%,90%左右的國有中小企業普遍虧損,最先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的“包袱”而不是“收入源泉”,這與東部地區由私有中小企業支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外,陝西等西部地區省份在國家“三線建設”時期創辦的多數大型企業目前效益低下,甚至許多企業資不抵債,屬於事實上的“倒閉企業”,必須進行企業資產重組,將這些大型企業“剝離”成若幹個有效率的中小企業是一條有效選擇。概而言之,大力促進公有中小企業改革和私有中小企業發展是西部區域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二、促進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的條件和思路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反貧困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扶貧開發工作必須從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的“輸血型”向推進貧困地區形成自我發展能力的“造血型”轉變,而貧困落後地區“造血”機能的形成又主要依賴於經濟細胞――企業的形成與發展,這也完全符合鄧小平經濟思想“發展是硬道理”的原理。現實情況是,盡管過去國家通過各種方式向落後地區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是落後地區的經濟麵貌依舊。究其原因,一是落後地區過分依賴政府財政資金,而受人員素質低下、管理落後、科技開發和市場開發能力弱等多方麵主觀和客觀因素的製約,落後地區的企業生成和發展非常困難,大企業的創辦和發展更是難上加難,即使國家給予適當的配套資金,也常常由於管理不善而導致資源配置的浪費;二是“向外”索取無償資助導致自身“造血功能”的退化。如同生物進化機理一樣,依賴外來資金援助也許可幫助落後地區長“肥肉”,但不會練就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所需要的“肌肉”。
從實際看,西部地區具備發展中小企業的條件。第一,中小企業創辦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取決於對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尤其是企業家本人的素質高低。盡管西部屬於資本資源稀缺地區,卻有著大量開發的人力資源,適合於大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占有與發達地區在利用勞動力資源方麵的比較成本優勢。第二,西部地區有著相對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可為中小企業的生成和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條件。特別是西安,是我國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擁有高等院校42所,各類科研及技術創新機構4000多個,專業技術人員約40萬人。重慶、成都、蘭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實力也較為雄厚。充分利用這些城市的科技基礎,無論在開發人力資源,造就企業家,還是為新生企業提供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以開發區的創業中心為基地,以企業“孵化器”為手段,給新辦企業提供谘詢和培育等支持條件方麵積累了經驗。第四,西部具有較為豐富的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在對西部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中,可帶動大批原料加大和精深加工製造業中的中小企業發展。最後,西部的文化和旅遊資源也能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同時還應看到,在西部發展中小企業麵臨著許多困難,尤其是民間創辦企業。西部的現期外部環境條件對投資者的風險較大,他們對企業成功的信心不足,主要表現為:①基礎設施條件(如交通)落後;②雖然勞動力價廉,但其素質低;③缺乏金融體係支持,貸款難;④對新創辦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少;⑤基層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素質低,觀念落後,認為私人辦廠為自己,設置關卡,對私營中小企業亂收費、亂攤派等等。這些問題是製約西部中小企業生成和發展的重要障礙,需要政府製定有效的傾斜政策,激勵民間私人投資者、外商、企業集團以及社團組織落後在地區辦企業。在這方麵,企業外部環境越好,促進政策的力度越大,民間投資辦企業的積極性越高。隻要有那些獨立自主經營者努力創辦企業,發展新的生產,創造就業崗位,就會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活力,由此會出現有“造血”機能的自助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國外區域經濟開發的經驗和教訓
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被譽為自由企業製度的奠基石,各國政府為了保持一定的競爭以激發經濟的活力,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商品和勞務,增加就業,推動技術創新的持續開展,采取了各種措施,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這包括通過立法與成立專門的行政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谘詢,提供貸款擔保、讚助以及財務、管理技術,采購等方麵的援助。對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政府設立專門行政機構扶助中小企業
這裏主要以美國為例進行分析。美國國會在1993年通過第168-83號公法(通常被稱為《1953年小企業法》)後,授權成立獨立的聯邦政府機構――小企業管理局。國會的授權是:“向聯邦政府采購官員證明小企業承擔聯邦政府某一采購合約的能力和信用;向小企業提供管理援助。小企業管理局還被授權編製小企業能用於軍事和防務生產的設施的目錄;鼓勵聯邦政府主要承包商分給小企業;向聯邦機構提出建議,確保把原材料的一個公正的份額分配給小企業,並與聯邦政府官員合作以便充分利用小企業的生產能力。”小企業管理局的任務是:幫助有意於經營小企業者創辦起自己的企業並使其能持久地經營下去。具體地說,它的任務有以下五個方麵:
1.作為中小企業的代言人。美國國會授權在小企業管理局內設立一個作為中小企業代言人的專門機構,其負責人同樣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通過後任命。這個機構的職責是:充當中小企業的主要代言人,在國會和其他聯邦機構裏反映他們的觀點,維護他們的利益;作為接受中小企業界對政府提出批評建議渠道;向中小企業界通報有關其利害關係的爭端,幫助解決企業家有關聯邦法律、條例和援助項目的疑問和問題;檢查中小企業在美國經濟中開展競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揚企業家精神等方麵所起的作用;研究聯邦條例和稅收規定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提出加強中小企業作用的政策建議;估計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特別是婦女和少數民族成員經營的中小企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