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部農業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1 / 3)

孫天琦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西部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問題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我國西部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市場化、貨幣化及其社會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是西部農村金融發展較慢,滯後於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製約西部農民生產和生活,影響西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國西部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探討西部大開發中如何構建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全方位、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支持體係。

一、目前西部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農業信貸總量不足,農業貸款比重下降。雖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對GDP貢獻率會趨於下降,農業貸款相對比重也會下降,但是目前西部農業所獲得的金融資金供給不足,有的地方農貸資金在絕對減少,不符合產業結構演化的規律。由於西部農貸資金效益不高,我國各商業銀行又正在建立理性化的投融資體製和風險約束機製,普遍采取“授權授信”措施,大部分縣市行已沒有多大的貸款能力,基層行隻存不貸。作為農村金融主力的信用社存貸比也很低。以陝西省楊淩農村信用社為例,1999年末各項存款16336萬元,各項貸款6812萬元,存款比例化為41.7%,剔除6%的繳存準備金,尚有7800萬元閑置。農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在農村投放的份額也在逐步減少,加上過去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對農村金融的間接抑製,使得農業失血過多,過去的郵政儲蓄資金更是政策性因素導致資金外流。西部各大商業銀行農村網點的“樹根效應”,使得所吸納資金不斷從農村流向城鎮、從農業流向非農業,從西部流向東部。

2.西部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結構不合理,對生產環節貸款比重較低。目前我國西部農業還屬於傳統弱質農業,生產周期長,麵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還很高。尤其是近幾年農業災害多,價格下調,糧食市場疲軟,農民收入減少,導致農貸資金效益不高,加上缺乏農村貸款擔保體係做保障,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資產質量較低,貸款周轉率低,逾期、呆滯和呆賬比重較高,有的地方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重達50%,保證兌付成了其工作重點。另外,農戶貸款額度小、筆數多、戶頭多、工作量大,交易成本高,加上西部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金融機構向農戶貸款的成本高,利潤少,所以向農業生產放貸積極性不高,更失去了進行農村金融創新的動力,導致西部農村金融服務手段單調落後,部分基層農村信用社甚至就不向農民貸款。對政策性農村金融而言,當前的重點還隻能是農副產品收購貨款以及相關貸款,對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和社會效益好的農業基本建設貸款與綜合開發性貸款比重相對較低,短期內出現了主副顛倒現象。信貸結構不合理的另一個表現是以前沒有通過貸款分散化來有效地分散風險,信用社盲目追求高利潤,隻顧支持工商企業大戶,貸款過多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導致過高的風險。

3.作為西部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自身品牌不硬,在行社分離以後,原來隱藏的問題全部浮出水麵。大多數信用社沒有規範的財務、貸款、人事、工資、獎懲、考核內控製度,信貸管理上時時違規,審貸不分,貸款抵押、擔保不落實,人情貸款、權力貸款、關係貸款增大了信用社的風險。信用社業務單一,主要還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負債結構不合理,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大,導致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形成高成本負債結構。存款化股金比例高,導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金吸收原則變異為“利益共享而無風險共擔”,甚至為了穩定並擴大資金來源,設定股金分紅的下限為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甚或吸收存款時就以各種形式給儲戶返還紅利,導致遇到支付危機時,股東也成為擠兌者。資產結構不合理,資產結構與負債結構不匹配,資產單一,質量不高,風險集中,流動性差,生息優質資產有減少的趨勢。有的信用社資不抵債,虧損嚴重,資本充足率達不到中央銀行的要求,長期虧損早已超過了所有者權益和存款總和,實際上已處於破產狀態,為防範資產風險和不良資產的增加,就減少了貸款投放。有的信用社拆出資金金額過大,並由此形成了許多不良資產。信用社非贏利資產占用多,庫存現金存量沒有達到最優,會議費、招待費等開支過大。由於從業人員素質低、聯行製度不健全、城鄉空間距離大、裝備落後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信用結算渠道不暢通,導致結算資金在途時間長,效率低。在基層社、縣聯社二級法人製度下,縣聯社至多能調度信貸資金,而無法調度資本金,以致基層信用社的大額貸款現象嚴重,增大了信用社風險。縣聯社有時也會侵害基層社利益。農村金融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各信用社都是孤軍作戰,沒有形成整體合力和風險防範體係,整體競爭力較差。

由於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具有一定的壟斷地位,所以經營機製老化,“等、靠、要”和“端鐵飯碗,吃大鍋飯”思想嚴重,向農村基層延伸較少,基層工作人員素質不高,不熟悉金融業務,缺乏財務知識,中層幹部普遍老化,用人機製落後,使一些信用社成為夫妻社、父子社、兄弟社。農民貸款擔保抵押要求過於嚴格,貸款透明度低,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間接增加貸款成本,這就使得在農村合作基金會、儲金會、股金會和股金服務等各種非法基金會被清理整頓和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代辦點從農村撤出後,農村金融出現了空當,所以農民隻好轉向民間借貸。信用社代辦站隱藏很多問題,年均占用信用社營業用比重過高,不生息的社站往來資金增加了資金成本,村村設點造成製約失衡、監督失控,加上代辦員素質不高導致貪汙儲戶存款、收貸收息不入賬、搞賬外經營等經濟案件不時發生。

4.西部農村信用社由於政策性因素導致的曆史包袱沉重。信用社執行保值貼補政策墊付的利息所造成的包袱。農村信用社堅決執行了國家為抑製通貨膨脹而製定的保值貼補率政策,但是,後來國有商業銀行貼補的利息已經上劃,而農村信用社的卻沒有,這樣一方麵使得農村信用社包袱沉重,另一方麵,如果要農村信用社自己消化貼補的利息,就人為造成大、中、小金融機構間的不公平競爭。“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由於天然林禁伐給林區信用社造成貸款損失。執行關閉“五小”的政策中使很多鄉鎮企業被關閉,由此給一些信用社帶來很大一塊包袱。比如西部某鄉信用社,鄉鎮企業“兩呆”貸款共計544萬元,而在“關井壓產”中,該鄉29個小煤窯被關掉的27個就造成“兩呆”款262萬元,占到鄉企“兩呆”款的48%。對於國家各項政策信用社都堅決貫徹執行,但是由於這樣的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貸款對基層信用社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行為給農村信用社造成的不良資產。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推動農民栽蘋果,政府文件承諾給農民的蘋果貸款貼息達70%,政策的強製性使得栽蘋果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場行為變為政府行為,成為一種表現政績的手段,但是由於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品種結構問題等原因,三五年後蘋果價格低迷,果農收入不高,加上大部分果農糧食不能自給,所以還款能力很小,而承諾的貼息也由於政府換屆等原因無法信用社兌現。類似的問題還有地膜小麥、大棚蔬菜的推廣。在地膜小麥推廣中,有的地方農民自己搞地膜玉米、地膜西瓜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成功,但是地方政府卻推廣地膜小麥,即使已經有二三年的實踐證明本地農民種地膜小麥隻是增收,每畝地增加投入60-65元,收入卻基本不增加,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低,但為了執行上級政府的政策,還是推廣地膜小麥,並要信用社給予資金支持,行政幹預貸款發放。另外,地方政府還對信用社進行亂檢查、亂收費、亂攤派,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或者機關幹部職工在信用社的逾期貸款或者擔保貸款清收難度大,鄉、村兩級財務混亂,鄉、村在信用社負債居高不下,這使得農村信用社外部經營環境不寬鬆。

5.和全國其他地區的信用社一樣,西部農村信用社合作社形式上是農村集體合作性金融機構,實際上信用社有商業化、銀行化的趨勢,其經營理念與農業銀行在趨同,性質和服務對象在發生變異,內部“三會”(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製度不健全,“官辦”色彩嚴重,服務方向背離了為社會服務、為農業服務的宗旨。同時農村信用合作社產權模糊,社員個人股份所占比例過低,所有者缺位,缺乏所有者的有效監督和控製,導致嚴重的農村信用社內部人控製現象。

6.西部地區農民收入低,自我投入增長緩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實施的前幾年,農民的自我積累、自我投入是改革前的數倍,再借助農貸資金的支持,使得農業有了超常增長。但是,這種製度創新對農民自我投入的邊際激勵在遞減。同時由於農產品價格下跌、銷路不暢,鄉鎮企業效益和速度回落等因素的影響,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放慢,加上蓋房、醫療、養老、子女上學、婚喪等消費因素,農民積累較少,而且在現在的農村金融市場架構中,農民缺少進入金融市場的通道,生產中很難得到中長期信用支持。另一方麵較之與沿海地區,西部農民更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識和負債經營意識,信用意識相當淡薄。同時,農戶對農村基金會產生的負麵影響仍心有餘悸,認為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質與基金會雷同,是一種非法金融機構,所以對信用社存有不信任感。

7.西部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市場化和貨幣化程度較低,實物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較高。貨幣的商品化程度更低,農村沉澱的貨幣較多,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對銀行的依存度不高,其資金調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親朋好友和初級的農村民間金融。處於縣、鄉鎮的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資金使用混亂,監控難度大,擠占挪用嚴重,信用社貸款無法按時足額收回。有的中小企業借轉製之機,逃廢信用社債務情況嚴重,使得大量信用社資產沉澱、流失或者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