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部中小企業發展中所麵臨問題的調查報告(2 / 3)

四、企業人才、技術與R&D問題

1%人才缺乏。2002年,西部中小企業年末平均職工人數為215人,實際在崗人員176人,有18%的人員從中分流出去。表中顯示,2002年企業職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隻占28.5%,其中有中專學曆的人數占20.9%,具有大專及大學學曆的人數占7.4%,而具有研究生學曆的人數隻占0.24%。從1999年至2002年,職工學曆層次提高並不明顯。

2.技術水平和R&D能力不高。從總體情況來看,西部中小企業的設備技術水平並不高。主要設備還是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90年代的設備擁有量比較少,在200個被調查企業中,隻有4.2%的企業完全使用90年代以後的設備,而半數以上使用90年代設備的企業也不過36%。到目前為止,仍有15%的企業半數以上的設備還是30年以前的,甚至還有0.6%的企業所使用的技術和設備完全是70年代以前的過時技術和陳舊設備。

在被抽樣的中小企業中,有自主開發能力的隻有34%,這說明西部中小企業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比較薄弱,企業獨立擁有的技術即專有技術比較少,對外技術依賴比較強,產品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

五、企業競爭措施與經營戰略問題

1.競爭措施。在降價、運用新技術、改進質量、加強營銷、改進包裝、開發新產品等六個選項中,以運用新技術作為第一選項(即第一重要的措施)的中小企業占38%,其次為以降價作為主要競爭手段,其第一選項占比為30%。這兩項措施是西部中小企業強化競爭手段的最主要的舉措,而其他競爭措施則處於相對弱項,依次為11%、10%、7%、6%。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西部中小企業對產品的包裝問題普遍不太重視,這表現出一種全國性的趨勢。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西部中小企業在運用技術方麵存在一種矛盾心理,即開發新產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降價措施在影響西部中小企業競爭手段選擇的權重如此之高,反映出西部中小企業經營者經營思想還比較落後,同時也很好地解釋了西部中小企業缺乏競爭力、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的價格此起彼伏、市場惡性競爭循環不止的原因。

2.經營戰略。在問卷中有關經營戰略的選擇給出了10個選項,要求企業就戰略地位進行選擇。調查顯示,企業經營選擇主要集中在“降低經營成本”選項,有近半數(47%)的中小企業以此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戰略。這反映了西部中小企業經營成本較高和經營績效欠佳的真實狀況。而“加強研發能力”、“多元化經營”作為第二戰略的中小企業占43%,以此為第一戰略的中小企業有20%,這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思想的影響。“建立和完善營銷網絡”與“提高企業信譽”是第三層次的經營戰略。而“提高職工素質”、“擴大經營規模”、“增強融資能力”、“采用和吸納新技術”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

3.環境保護。這一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沒有得到中小企業的足夠重視。在回答有關企業排汙達標情況的問題時,67%的中小企業填了汙染排放達標,有37%的中小企業排汙未達標。對於企業的環保意識,問卷設計的問題是:如有低息貸款可用於購置環保設備或引進環保技術,貴企業是否考慮利用?結果有35%的企業願意購置設備,有19%的企業願意引進技術,而多達46%的企業既不願意購置設備也不願意引進技術,寧可挪作他用。

六、企業經營環境與政府服務問題

1.經營環境。在問卷中就企業對經營環境的評價設計了五個子項,分別為“法製環境”、“資金環境”、“市場環境”、“信用環境”、“社會環境”,每個項下分“好”、“一般”、“差”三個選項。結果顯示,對經營環境評價“一般”的居多,且呈總體一致性,其比例分別為57%、51%、55%、47%、64%。而認為經營環境“好”的比例依次為30%、12%、16%、18%、18%;認為經營環境“差”的比例依次為13%、37%、29%、35%、18%;兩組數據較為接近。這可以理解為企業對於目前的經營環境隻是認為尚可,還談不上滿意。

2.法製環境。在所有五個子項中,盡管中小企業對法製環境的認同率最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我們調查過程中,西部中小企業對法製環境的評價有40%的企業選擇了“好”,有36%的企業選擇“一般”,還有24%的企業選擇了“差”。

3.資金環境。從調查的結果看,企業普遍認為資金環境不太滿意,總體滿意率(即選“好”)隻有12%,在所有的環境選項中最低。這反映經濟欠發達、欠發展地區中小企業的資金環境較差,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資金環境相對較好。

4.市場環境。被調查的企業對市場環境評價不高,認為市場環境“一般”的占55%,認為“差”的占29%,認為“好”的隻有16%,“差”的比例遠遠超出“好”的比例。市場環境不好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競爭無序和過度競爭。當然,我們說市場經濟的靈魂就是自由競爭,而競爭又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但這裏有一個前提,即競爭應是有序的。從調查中發現,目前市場中無序競爭、過度競爭問題比較突出,結果是競爭並未帶來企業效益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進,也沒有提升企業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