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動物式享受到美感——就馬克思的研究成果而作(1 / 3)

對審美意識,人們慣稱為美感,從古希臘至今關於它的說法也可以列一長串。在表麵的直觀的視野下,人們見仁見智,而總歸於主觀表現說和客觀反映論。這便有了好一程割裂論爭的曆史。現在再湊這個熱鬧已沒有意義了,真正須注意的是它們合理的投影。應該有一條中間道路可走,這就在於批判揚棄其割裂論爭而統一之。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美感一般性的結論是:美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人們在對象身上看到了自己(某一社會、階級、集團)的生活、實踐的社會內容,看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一致,看到自己的力量和理想,從而引起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這種說法是在引入能動實踐的觀點後得出的。表麵地看,這種說法似乎很像馬克思所說的“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可我們還是不能簡單地把兩者等同起來,這是因為兩說中的“人”沒法等同起來。

馬克思超越外化而揭示曆史之謎已過百年,但要人們同其超越卻不容易。學者們雖號稱運用了能動實踐的觀點,但其所置身的外化的現實之幻想分明更強於馬克思的思想,他們還是慣於表麵的直觀的視野。

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揚棄外化的就其覺悟屬性而言的人,學者們這裏的人卻是我們這粗糙現實裏直觀外化的人。在這裏,看不出人的能動性與動物較植物的能動性有什麼區別。不用說,有機界相比無機界也是能動的。其結果,等於把人同動物等同起來,等於把美感與“直接的、片麵的享受”等同起來,等於抹去了人類的自覺史。

不用說,學者們似乎合理的說法實為一種新的徘徊,分明是單純反映論的繼續。因為就反映論來說,其理解也還是直觀的。

沒有審美意識自身的曆史,隻有唯一的人類自覺史。也就是說,人類並不存在一種所謂的區別於其他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審美意識。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分人類意識審美時的直觀特征與科研時的理智表現。這樣說吧,所謂審美意識隻不過是那唯一的人類意識在審美之際的表現。不用說,人除了審美外還並有諸多直觀的表現。

基於人類意識一開始生發覺悟屬性,人們的審美活動便開始了這樣的前提,我們對審美意識的研究無須追溯整個人類五官感覺的形成史,我們的討論直接由此出發:在揚棄外化的情況下,就其覺悟屬性而言的人的勞動對象化完成之後(或進行之際)。

現在,我們的討論實為區別人類審美之際全麵豐富的感覺與動物式生命表現“直接的、片麵的享受”。

庖丁解牛後“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正是美感的寫照。其“為之四顧”之態動物是不會有的,庖丁其態分明在擴大其充實滿足之感。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這種境界當不能用到對牛彈琴上。隻有人才可以使芳香留於唇齒之間久久不絕,使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在形式上,美感是在時空中生發的感覺,動物的感覺卻不具有時空性。人有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有其自我確證的空間,“動物不對什麼東西發生‘關係’,而且根本沒有‘關係’。

“動物的生產是片麵的”,“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這種生產是掠奪性破壞性的,最終將自毀前程,即排除了自己,不能開辟自己的曆史。動物對周圍環境無意偶然的影響隨即便被自然界的慣常行程抹去,即“它們的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麵前隻等於零”。這就是說,動物不能打開周圍環境而與之拉開一段距離,發生一定的關係。

“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係”,它們在享受產品時沒有退而品味的空間。也就是說,它們沒有為自己而存在的關係來確證。此時此刻,它們的生命表現乃是在黑暗中進行的事情,其所有的感覺不過是肉體對產品直接充實作用的感覺——即肉體滿足後直接的、片麵的快感。就是這一絲快感也即生即滅,這裏根本沒有其滿足感覺延長、擴大的餘地。

“而人的生產是全麵的”,它“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

……這就是普遍地從而有機地采用自然界其他物類作為其生命表現的對象。這就是說,人的生產是寬廣深遠地取其利,與動物正相反,這種生產將避免破壞性而具有建設性。這樣一來,人的個性便不致被自然界生存競爭的汪洋大海淹沒,反可普遍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