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美學要把我們這沉重粗糙的現實一股腦兒帶上,自然飛揚不起來。有人曾樹起超越美學的旗號,卻不管它的現實性,而限於抽象化、神秘化。

必須尋找一種既具現實性又具超越性的存在,我找到了覺悟這一概念。我借用佛家覺悟一詞時揚棄了它的宗教色彩,也使它有別於我們通常所講的思想認識水平。我用它來指稱將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的根本原因,是剝離了我們身上所有動物屬性後的範疇。它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根本規定,我把這種規定性叫覺悟屬性。人,隻是就這種意義而言的。我們身上所表現的常常並非這種屬性,乃是動物屬性,但卻被誤稱為人性。在表麵直觀下是不能區別人與動物的,比如親情,人們是把它歸為人性的,但它實為動物性。用會否製造工具來區別人與動物,這隻是表象,我們製造導彈的行為實質上還是動物的表現。覺悟先表現為一種認知思考能力,但動物也有認知思考能力,這還是不能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我們隻有從這種認知思考的規定性上看。人策劃戰爭時的認知思考仍屬動物的生命表現,因為其欲望是冷酷粗魯的。覺悟是現實的,它的對象性包括兩個方麵,這就是覺悟自身和覺悟外在。覺悟自身,即覺悟我們身上區別於動物欲望的欲望。我們生而有好奇心、惻隱心、食色欲,這在動物身上也有,自不能歸為人性。這時候,它們是低級的、狹隘的、粗陋的。它們隻是一種可能,還不是“人的感覺”。隻有待它們發展豐富後,超越了當初狹隘粗陋的特性,提升為一種超越的存在,才是屬人的欲望。覺悟到這一點,就是明白人之為人的生命表現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內在地規定了人的生命表現隻在於充實從而提升這種欲望。為此,我們還須覺悟自己的身外,這就是覺悟我們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這種覺悟將使我們能夠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對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從而使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生命表現建立在維護和建設自身的類和其他物的類的基礎上,順水搭船地進行,而不是相反。這種覺悟不是目的論的,不是著眼於自身的類和其他物的類的直接有用性,而是著眼於探索其奧秘特性,去維護和建設,與之和諧統一,從而具有超越性。

由覺悟屬性界定人,從而本體論地討論美的本質及美學其他問題,這一工作前麵已經做過了。

幾個方麵的原因,使本書隻能是單薄的小冊子。首先,我不擅文采,行文隻求達意而已。說好聽點,可以說我喜歡文字簡練。其次,我學問單薄,又加資料缺乏,除了不得已的引述,我再無力去旁征博引。再次,時間精力都不允許我作係統性構建,我隻是就美學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以討論。

最多感謝魏久堯先生,不僅因為他點燃了我,還有他多年來的期望、關懷、支持,並謝我的同學王海生、袁廣斌和馬建軍等。同時,這本書的出版得到了陝西人民出版社責任編輯雷波先生的誠心幫助,在此謹表衷心感謝!

200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