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是充滿幻想的時代,每個人的心裏都在編織著理想的花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莘莘學子寒窗十數載,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作為即將畢業的青年學生,現在正來到人生旅程的一個重要路口,這就是將完成學業,開始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如果說過去十幾年我們寒窗苦讀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進行必要的智力投資與知識準備的話,那麼,職業生涯的開始就意味著我們將把對理想的憧憬一步一步地去付諸實踐。

要實現人生的美好願望,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準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僅有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準備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要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一定的職業成就,在人生的奮鬥中獲得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麵的條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主觀條件,就是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因為古今中外無數成功人士的人生之路,都向我們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那就是一個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備受世人敬仰的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逝世後,愛因斯坦在紀念她的文章中,沒有評述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而是高度讚揚她追求科學真理的高尚品德,認為這種品德要高於具體的科學成就。愛因斯坦認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艱苦的長途跋涉比賽的話,完成學業隻不過是為這場艱巨的長途跋涉進行的前期準備活動而已,職業生涯才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最漫長、最需要耐力和心勁、對比賽成績也最為關鍵的一段賽程。所以,作為一名即將開始職業生涯的青年學生,在踏上這段重要的賽程之前,認真地學習、研究一下職業道德這門學問,為走上工作崗位而進行一番認真的職業思想準備,不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職業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一)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一位哲人曾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在漫漫人生旅程中,人們往往會經曆一些重要的關口或轉折點。在通過這些人生的十字路口時,能否走得穩、走得正而不誤入歧途,對人生的命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個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即將告別天真爛漫的學生時代,離開學校,走向社會,這無疑是人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從我們揖別母校,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天起,我們每個同學都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質變。

首先,從社會身份看,從這一天起,我們已由一名學生變為一名職業工作者,這就意味著我們的肩膀上從此開始將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開始報效社會、服務社會了。同時社會也將開始用一個職業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的標準來要求我們了。我們必須及時完成這個角色的轉變。

其次,從經濟的角度看,我們已由一名單純的消費者變成了一名勞動者,這就意味著我們從經濟上開始獨立了,不再依賴父母的撫養或其他人的資助,可以自食其力了,是真正的“長大成人”了。不僅如此,中華民族素有孝敬父母、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古詩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經濟上開始獨立,也意味著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已經基本完成,從這一天起,我們在承擔起報效社會重任的同時,也將承擔起報效父母的神聖責任與義務。

再次,從事業的角度看,它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立業”的開始,事業的航船將從此揚帆啟航。在十幾年的學生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編織了許多美麗的夢幻和理想。這些理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實現,一個人事業成就的大小,對社會貢獻的多少,生命價值幾何,社會評價高低等等,這些關係人生意義、決定個人社會價值的基本評價,將在今後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用我們每個人的實踐去書寫。

最後,從道德標準的角度看,社會對我們的道德要求提高了。在學生時代,社會要求我們遵守的隻是最基本的社會公德和一部分家庭美德,而成為一名職業工作者後,社會對我們的道德要求就不再停留在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層次上,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職業道德標準。社會將開始用一個職業工作者的標準,而不再是一個學生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一言一行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每一個青年學生從這時候起,才真正完成了個人的社會化。

站在人生的這一重要轉折路口,我們每個同學都有必要冷靜地做一番“靜夜思”,捫心自問:我將以怎樣的心態、怎樣的精神狀態、怎樣的指導思想、怎樣的步伐,去踏上職業生活這一人生必由之路?

(二)職業對人生的重要性

職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形成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承擔的具有專門業務和一定職責的社會活動,是勞動者穩定地取得生活來源所從事的工作。簡單地說,職業就是個人在社會中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不能遊手好閑而沒有職業。職業在人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職業是現階段人們必要的謀生手段或者說是生存手段。從曆史上看,除了少數剝削階級、有閑階層外,職業勞動從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謀生手段。少數剝削階級、有閑階層不勞而獲,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對他人職業勞動剝奪的基礎之上。沒有職業勞動,就不會創造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職業活動仍然是每個成年公民取得生活來源的主要途徑。每個成年公民必須參加社會工作,從事一定的職業,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獲取自己的一份穩定的生活收入。這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

其次,職業是人們謀求生活幸福的根本途徑。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目標和理想。從古到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從事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最終目的是獲取人生的幸福。在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對幸福內涵的理解固然是各不相同的,但無論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抑或是社會大眾的幸福,都必須投入到一定的職業生活中去,通過辛勤的職業勞動和工作去創造幸福生活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樣:“幸福不是毛毛雨,它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不從事一定的職業,不付出任何勞動,就會連自己起碼的物質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生存都成了問題,還談得上什麼更清高、更遠大的追求?所以,離開職業勞動和工作,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會大眾的幸福,都將是空中的樓閣,夢中的囈語。國外流行著一句格言:“工作著是美麗的。”這句格言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意味深長的內涵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的。

再次,職業生活是實現人生理想與人生價值的重要平台。青年時代是產生美夢的時代。青年學生的一個特點就是愛幻想。每一個青年學生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願望。青年時代又是壯懷激烈的時代。青年學生誰不是雄心勃勃,誌在千裏,立誌成就一番事業?然而理想是不能坐而等來的,美夢成真需要通過人們奮鬥、拚搏的汗水來換取。一個人隻有投入到火熱的社會生活,在造福社會的職業生活中,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幹出一番事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職業是實現人生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古往今來,沒聽說過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閑人”,能成大事而受到社會的尊重與肯定。大凡在人生中有所成就,受到社會尊重者,無不是因為他們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或者在職業活動中創業、立業,造福於人類與社會的結果。如果把一個人的成就、業績比作果實的話,職業生活就是成就之樹成長的沃土。所以,一個不願意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的人,必須重視並且積極投身到職業生活中去。

最後,從人的生命曆程的角度看,職業生活占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一般而言,一個人在20歲以前,是幼年期和學生期,還是一個純粹的消費者,談不上為社會勞動和貢獻。60歲以後則為退養期,生命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想為社會多做些工作,想多幹些事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自然規律。一個人從20多歲開始參加工作的話,大約有30多年的職業生涯。這30多年中,包含了朝氣蓬勃的青年期和年富力強的中年期,這是人的智力最發達、體力最強壯、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是最能有所作為的時期。一個人的業績和成就主要是在這一階段創造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而生命價值的大小則是由個人對社會創造的價值來決定的。正是那些在職業與工作中創造了不凡業績的人,才構成了他們人生的輝煌。所以,從珍惜生命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必須珍惜職業生活。

由此可見,沒有職業,一個人的生活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幸福、理想、事業與成就、人生價值就更是無從談起了。職業生涯構成了每個人生活的主體。

(三)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一經產生,就會產生能動的反作用,指導人們的實踐,推動人們更好地去改造客觀世界。正因為職業對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每個即將開始職業生涯的同學,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就顯得非常必要。職業意識包括很多方麵的內容,同學們主要應明確以下幾個方麵的意識:

第一,生存意識。既然職業是現階段人們謀生的必要手段,離開了職業工作,人們將無以為生,我們每個青年學生在踏上職業之路時,必須樹立明確的敬重職業的意識,把職業看做神聖的事業,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基地,看做生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了這樣的心態,才有可能立誌在職業生活中發出最大的光和熱。這種生存意識,說得更坦率、更通俗一點,就是飯碗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勞動人事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過去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那種沒有失業威脅的“鐵飯碗”製度已經被打破,現在不再是幹好幹壞一個樣,而是幹好幹壞不一樣。“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這一職業工作的“警世格言”,告訴我們一個十分簡單明了、但是又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明白的道理:不敬重職業者,就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中國人用“兢兢業業”一詞來表達對待職業、對待工作應該采取的謹慎而勤懇的態度。《辭海》解釋道:“兢兢,恐也;業業,危也。”即人們對待工作應該心懷恐懼,惟恐有所閃失,時時操心,處處謹慎。否則,視職業為兒戲的人,不可能做出任何職業成就,最終“遊戲”掉的將是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生命。

第二,責任意識。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屬性不在於其自然性,而在於其社會性。人不同於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就在於人總是在社會關係中生活,不可能脫離這種關係的製約。這些關係包括階級關係、政治關係、法律關係、民族關係、宗教信仰關係、朋友關係、職業關係、血緣關係、地緣關係等。人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集團、民族等群體,處於一定的社會地位。生活在這樣的複雜的社會關係製約之中,個人的一切活動、言行都將置於社會關係的約束之下。個人的社會地位的確定、道德人品的評價、社會價值的鑒定、嘉獎與鼓勵、懲處與製裁等等,都不能由自己說了算,而是由社會來決斷。人的本質屬性的社會性決定了每個人在社會中生活,都要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為社會和他人盡責任盡義務的同時,享受社會進步、發展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享受他人提供的社會服務。奉獻與享受二者是對立統一、互相促進的關係。我們每個人所作的奉獻、所盡的責任和義務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多層次的,既有回報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的責任與義務,更有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責任與義務。一個對家庭與父母不願盡責任和義務的人,世人會罵之為沒良心的不孝之子,遭到人們的唾棄;一個對社會不願盡責任與義務的人,人們會斥之為極端自私自利之徒,必然受到社會的唾棄,為世人所不齒,最終一事無成。所以,對於我們每一個即將走上職業道路的青年學生,必須樹立明確的奉獻和責任意識。有了強烈的奉獻和職業責任與義務意識,才有可能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能盡心盡力,不論做什麼工作都兢兢業業,以高度負責的主人翁態度做好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在職業生活中創造輝煌的業績。

第三,競爭意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自然規律,推動了生物世界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社會同樣時時處處充滿了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特點更為突出。這種競爭同樣構成了社會進步、曆史前進的強大動力。國家之間在競爭,誰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繁榮昌盛,自豪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商家之間在競爭,誰都希望拓展自己在市場中的份額,獲得利潤的最大化,壯大企業;人與人之間在競爭,誰都渴望為自己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別人更突出、更優秀,取得更大的成就,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更為廣泛的社會承認。從上小學一年級起,競爭就已經伴隨著我們的每一步成長。當我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就會發現無論幹什麼工作,無論走到哪裏,周圍都存在著眾多的競爭夥伴和各種競爭方式。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對於我們每個即將踏上工作之路的青年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認識到競爭是社會曆史發展與進步的積極機製,是誰也無法回避的。逃避競爭是弱者的哲學,也是不現實的。其次,既然競爭是誰也無法回避的,所以必須正視競爭。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參與未來的職業競爭。漫長的生命旅程,就是一場異常艱苦而競爭激烈的拉力賽,誰想在這場拉力賽的每一個賽段中出人頭地,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惟一的訣竅就是得付出比別人更艱苦的努力。勝利的花環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拚搏、勇於進取的人,而決不會鍾情於懶散者。有一首同學們都很熟悉的流行歌曲《愛拚才會贏》,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每一個同學,都應該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意識,這就是:我得好好幹,做什麼工作都力爭比別人幹得更出色。最後,競爭必須堅持公平、正當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清醒的法律、法規意識,道德意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覺遵守各行各業競爭的“遊戲規則”,不能為了一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須知這樣的競爭者是不可能真正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