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1 / 3)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精神財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在不同時代、不同條件和不同環境之中,雖然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內涵都是相同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指的是在環境條件相對惡劣簡陋的條件下,不畏艱苦,不怕困難,奮發圖強,勤儉樸素,通過頑強的創造性工作,改變現狀,擺脫困境,爭取勝利的思想品格和行為作風。艱苦奮鬥包含了艱苦與奮鬥這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麵。既要不避艱難困苦,又要頑強奮鬥。講艱苦,並非無目的的自討苦吃,而是意味著為奮鬥所付出的必要代價。而奮鬥,是指為實現偉大目標所需要做出的實際行動。艱苦奮鬥和勤儉節約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勤儉節約是艱苦奮鬥的具體表現。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追求。它在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能激勵人,鼓舞人,能使人們滿懷信心和勇氣,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獲得成功。

一、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一)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得改造世界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改造世界又得首先對世界有所認識,既要認識它的規律,又要認識各種事物對人的意義和價值。客觀世界的規律總是深深地隱藏在事物現象的背後,要認識和掌握它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牛頓創立他的經典物理理論,經過了無數廢寢忘食的努力,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學說,費了幾十年的功夫,以致過度的勞累,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科學家們、理論家們為了發現一個定理、一個規律,往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甚至還需要為之做出犧牲。認識世界需要艱苦努力,改造世界,獲取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資料更是需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的努力,是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的。因此,艱苦奮鬥與成功、勝利之間有一種必然的內在的聯係,古今中外,大到國家民族的振興繁榮,小到社會團體、政黨以及個人的創業成功,都離不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神的支撐。沒有艱苦奮鬥的過程,革命不能勝利,理想不能實現,事業不能成功。

無論哪個曆史時期,人們總是在相對低下的生產條件下,用相對落後的工具和手段通過艱苦的勞動,去創造更加先進的勞動工具,獲得更高一級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沒有中華民族幾千年前赴後繼,世世代代的艱苦奮鬥,就不會創造出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曆史文明,就沒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更需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千百年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一直激勵著炎黃子孫自強不息,克服艱難險阻,創造了燦爛的優秀文化,使中華民族曆經滄桑而日益繁榮昌盛。古籍《左傳》中記載道:“篳路藍褸,以啟山林”,記錄的是我們的祖先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開山辟地,艱苦創業的過程。傳說神農嚐百草,一日內幾次因中毒而昏倒,這實際上是讚頌我國古代先民與疾病艱苦抗爭的不屈精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古代人民與自然災害艱苦鬥爭的寫照。萬裏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這些世界奇跡的創造,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頑強奮鬥的象征。綜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小至家庭,大到國家,因勤儉而昌盛,因奢侈而落敗的事例不勝枚舉。沒有漢文帝、唐太宗的儉樸治國,就不會出現“漢唐盛世”。正因為商紂王、隋煬帝等極端奢侈浪費,沉醉於酒色歌舞、安逸享樂之中,才出現了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後果。這些曆史事實,都在昭示一個樸素的真理:“成由節儉敗由奢”。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是在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改天換地鬥爭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在革命戰爭年代,多少人放棄了自己優越的生活,投身到為中國人民求解放的艱苦鬥爭中去;多少革命前輩,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無私無畏地貢獻自己的一切。舉世聞名的延安精神,就是在十分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形成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解放區的經濟和財政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糧食奇缺,部隊沒有過冬的衣服。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1年底,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以農業為主的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上至黨中央領導同誌,下至普通戰士、農民,人人積極投入到這場大規模的生產自救運動中。他們邊戰鬥,邊生產,還開展許多競賽活動,使大生產運動獲得了巨大成功。大生產運動戰勝了日寇和國民黨的破壞和封鎖,改善了軍民生活,支援了前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希望全國一切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他指出:“我們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但是我國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這是一個矛盾。全麵地持久地厲行節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一個方法。”“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建國以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我們仍然靠的是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著名勞動模範王崇倫,一年完成了四年的生產任務;紡織女工郝建秀,在生產中創造了新的工作方法;鐵人王進喜,為祖國開采石油,在安裝鑽井設備的戰役中,他硬是七天七夜沒離開現場。萬噸水壓機的製造,大慶油田的開發,核武器的研製,人造衛星的上天等等,都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碩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和人民銳意改革,艱苦奮鬥,整個國家煥發出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曆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不斷鞏固。12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我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切無不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的結果。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作為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古代埃及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建了著名的金字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生產停滯,經濟衰退。為了振興經濟,日本人艱苦創業,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著名的豐田公司非常注意精打細算,公司要求其員工不僅要注意消費上的節約,更要注意生產上的節約。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每一個職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作風和敬業精神。他們宣稱:“杜絕浪費是豐田生產方式的目的,也是獲取利潤的源泉。”豐田公司的稅後利潤達上千億日元,成為日本的大型企業。由於日本整個社會都非常注意節儉,在勞動生產率高於美國的情況下,職工的工資和生活水平都低於美國和歐洲。在西方國家看來,日本至今保持著“窮人脾氣”,過著“窮日子”。正是這種品質使日本的國民儲蓄率達到18%,而美國僅為7%,日本經濟能夠快速增長,而美國卻成為負有幾千億美元的債務國。日本人拚命工作的精神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外國評論家稱日本人是“隻知道工作的蜜蜂”,歐洲人譏諷日本人“住在兔子窩裏像發瘋一樣地工作”,甚至稱他們是“工作狂”。有一項資料表明,如果在勞動效率上國際標準為100的話,美國隻有70,而日本則是130.日本人這種艱苦創業的精神和作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在革命戰爭時期,表現為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犧牲,英勇作戰,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表現為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刻苦學習科學技術,學習科學管理方法,銳意改革,奮發進取,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和獻身精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條件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內容雖然有所不同,但這種精神的實質卻是一脈相通的。

(三)現階段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