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委黨校的發展
從1956年到1966這十年中,中共長治市委黨校在長治市委的直接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關於加強初級黨校建設的指示精神,在全校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麵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1.培養了一大批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各級幹部,對這些幹部進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黨的現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
黨校能不能辦好,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關鍵取決於是否有一個明確的辦校方針和正確的指導思想。市委黨校在這十年中,堅定不移地堅持“學習理論,聯係實際,提高認識,增強黨性”的教育方針,積極地擔負起市級機關、廠礦企業、文教衛生事業單位和農村基層行政18級至21級以及相應級別的黨員幹部的輪訓、培訓任務,始終不渝地把提高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素質、增強黨性鍛煉、提高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本領作為黨校全部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十年間共舉辦各種班次54期,輪訓培訓黨員幹部10832人。經過輪訓和培訓,他們在我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上發揮了顯著的領導和骨幹作用,並為我們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推動了我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2.初步形成了一支講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的教師隊伍。
市委黨校建校最初幾年,最大的困難是師資力量不足。1956年黨校僅有一名理論教員(楊世華同誌擔任)和兩名輔導員(吳新德、馬玉祥同誌擔任),難以承擔起教學任務。當時,黨校各種班次的教學一般都是邀請市委領導和市委組織部、宣傳部領導到校講課。這些領導同誌雖然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講課很受學員歡迎,但由於他們工作繁忙,往往在時間上難以保證教學計劃正常進行,給教學組織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市委對此極為重視,多次指示組織部門要盡快地為黨校選調有一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水平,黨性強,作風正派的幹部充實黨校師資隊伍。在實踐中,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主要通過以下四個途徑:一是從市委機關選調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幹部到上級黨校培訓,然後回黨校當教師;二是從宣傳教育部門選調一些幹部充實黨校教師隊伍;三是從在校學員中選拔學習好,理論功底比較厚實,適合擔任理論教學工作的同誌留校任教;四是安排適合做政治理論教學工作的軍隊轉業幹部到黨校工作。由於采取以上措施,1957年教師增至5人(理論教員3人,輔導員2人),1958年增至8人(理論教員3人,助教2人,輔導員3人),1959年增至9人,到1966年底,教師一直保持在10人左右。為了加強對教師隊伍和教學工作的領導,1960年成立了教研室,由楊世華任教研室主任。同年組教科分為教育科和組織科,並配設教育長。1964年教研室增配一名副主任。這樣就從組織上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1966年教師隊伍增至11人。同1956年相比,黨校教師隊伍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是理論教師人數由3人增至11人,增長了近3倍,他們承擔著講授課程的主要任務;二是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文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主要代課教師均參加過中央黨校或省委黨校的師資培訓;三是主講教師都已在校工作多年,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成為教學骨幹、內行,能較好地完成黨校教學任務;四是教師隊伍年輕化,絕大多數教師在30歲左右,年富力強,積極上進,成為辦好黨校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