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2 / 2)

以上所述的兩類登臨作品中,第一種抒發的是豪壯之情,第二種抒發的是悲愁之情。第二種是登臨之作中最常見的感情。宋玉說:“登高遠望,使人心瘁。”(《高唐賦》)李白說:“試登高而望遠,鹹痛骨而傷心。”(《愁陽春賦》)劉禹錫說:“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九日登高》)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的“少婦”本“不知愁”,但一上“翠樓”賞春,便觸景生愁,悔之莫及。辛棄疾《醜奴兒》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古代登臨作品通常是在睹物興情時寫成的,多屬“為情而造文”,所以這些作品往往顯得真實、親切、感人。而登臨時作者心中所湧起的時空感和曆史感、生命意識,使作品往往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讀者的深思和共鳴。宋人方回編撰《瀛奎律髓》,首列“登覽類”,並“以為諸詩之冠”。因此,眾多的登臨之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而被曆代傳誦也就不難理解了。

本書的編選,以《詩經》中的登臨詩為起點,延續至晚清的登臨詩詞。選錄的過程中,本著兼顧題材內容的豐富性和風格的新穎性以及不同時代、不同詩人作品兼收並蓄的原則,對自《詩經》以來曆朝曆代重要的詩人、經典的詩作做了重點選錄,其中尤其突出選錄了唐代宋代的登臨詩詞,作品達二百餘首,占全書二分之一強。在唐宋詩人中,又重點選錄了王維、李白、杜甫、蘇軾、柳永、辛棄疾等人的經典詩作。入選的作品既有大家之作,也有無名氏乃至民間的創作,目的是盡量豐富地展現登臨詩詞的不同風貌。在編寫體例上,本書采用以作者時代先後為序,詩詞間雜的形式,目的在於方便讀者了解同一時代環境下詩人創作的風格差異。但是,由於時間和學力的限製,雖窮心竭力,但掛一漏萬之處在所難免,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正之。編寫的過程中,諸多優秀的登臨詩詞選本及研究著作使我受益良多,在此深表感謝!

蕭少卿

201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