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下課堂圖書館泛讀教學模式探究(2 / 3)

@@@三、建構主義與課堂圖書館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科書和媒體等四個因素,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穩定的結構形式便稱為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媒體一般是指教鞭、粉筆、黑板、圖片等等,而現代意義的媒體主要指多媒體、網絡技術等。那麼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堂圖書館英語泛讀教學模式應當會是什麼樣的呢?首先,現有的教學模式擯棄了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灌輸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觀念,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目的,充分發揮學習者自主性的學習,讓學習者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地、積極地並創造性地建構知識這種新的教學理念。

(一)自主性

課堂圖書館英語泛讀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長期以來,中外有關學習方麵的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孤立的個人,其焦點大多數集中在個體身上發生的,以個體活動形式完成的學習活動,是單個學習者麵對環境所進行的學習。因此對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的意識等方麵的研究還重視得不夠。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作為知識的建構者,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都與他對知識的掌握、意義的生成有著緊密的聯係。

鑒於此,我們對藏書先進行分類,主要根據的是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及愛好。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興趣把他們分成若幹個小組,並給予充分的自主權去擇取他們自己喜愛的讀物。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及愛好很難得到激發,這是因為學生接觸到的是內容單一、教材難度偏高,教學手段統一的教學模式。由於有些材料遠遠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信心和熱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挫傷。在現有模式下,學生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並自願加入到興趣大致相同的小組。小組成員由於水平相當,興趣接近,相互交流起來時氣氛也就變得比較輕鬆、愉快。利用這一機會學生們更能主動地參與學習並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也可以視情況提出一些開放式的(open·ended)的話題,供學生討論。通過討論,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通過討論,學生對知識形成深層理解。這實質上更加符合建構主義“為理解而學習”(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的信念。

(二)情境性

建構主義反對傳統教學脫離具體情境式的做法,認為創設情境是意義生成的必要前提。它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authentic task)掛起鉤來。學習應當與現實情境相類似,以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創設情境教學,這實際上是所有的教師所麵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在學校裏學生學習知識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這些知識並不代表著真實的世界。在真實的世界裏,我們可以看到說話者(假設說話者所學的專業為外語)能利用自己問路的知識和技能乘坐上出租車或公交車並找到要去的賓館、飯店;能在機場聽懂、讀懂要乘坐的航班並順利地到達目的地。這些知識本身就與現實相聯係因此每一個過程都富有挑戰性和刺激性。“情境性學習”(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是由布朗(J.S.Pown)等人提出。他們認為,傳統教學暗含了這樣一種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識可以從情境中抽象出來,因此,概念表征成了教學的中心。而實際上,這種假定恰恰極大程度地限製了教學的有效性。他們認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為重要的認識論意義上的優越性,所以,人們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體情景中的活動和感知上。

課堂圖書館情境教學首先改變教師一言堂,學生被灌輸式的教學格局。在新模式下,學生們似乎將教室看作為圖書館、閱覽室,因為隻有在這種氛圍裏,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閱讀自己的讀物。當然,學生的興趣、閱讀內容,其難易程度不是無限製的,而是限製在指導教師所規定的範圍內。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對學生興趣的滿足隻能是相對的。另外,對學生的閱讀量及閱讀速度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規定。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主動建構自己有意義的知識。雖然整個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否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相反,教師所遇到的是更多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從專業角度來講,教師應當熟悉所有的讀物,這樣才能把握住內容成為一位真正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從教育方麵來說,教師應當熟悉基本的教育學及心理學理論,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或技巧並了解到個體學生的不同認知過程、心理狀態及認知效果的差異。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把興趣相同、水平相近的同學組織到一起,在討論的基礎上製訂出一個需要全體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解決的問題,由此又培養了學生們的團結和協作精神。從教學手段而言,教師應當懂得如何利用最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如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係統等。多媒體技術目前而言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好的工具,而借助於音頻、視頻、圖像、動畫、文字等多種功能,網絡係統可以在屏幕上呈現出直觀的認識使學習者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新模式下的情境教學應當是學生們好像在閱覽室主動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並從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一樣,但不同的是教師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充當起了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當學生遇到難解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或方式,如,利用互聯網等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是一種互動關係,教師一方麵積極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另一方麵在教學過程中吸取了更多的新知識,所謂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