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為什麼要嫁給工作
我們為什麼會對工作傾注過多的情感在裏麵,以至於就好象是我們“嫁”給了工作?社會結構變化所導致的生存方式的變化是首要的原因。
不管是我國還是外國的媒體,在今天,關注的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反思現代化運動對於人類可持續發展及終極幸福的損害,並倡導在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人之天性的充分發展等諸項指標的平衡中尋求幸福。其所定義的“現代化運動”,正是自18世紀工業革命在西方發展以來,人類發展建立在掠奪自然、踐踏人性(把多元目標的人生變成了以工作為惟一目標的人生)之基礎上的“資本主義進程”。現代化運動改變了人類千萬年以來的生存方式。
過去,人類個體普遍依靠土地為生,通過在土地上勞動,就可以實現勞動價值,就可以在基本生活資料的獲取方麵“自給自足”、“自食其力”;並且,由於這種“自給自足”導致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依賴性較弱,因而家務的處置、下一代的教育、老人的贍養等問題也都往往由各個家庭自行解決,並且大部分家庭有能力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另外,這樣的社會由於生產效率低下,其在基本生活資料以外的奢侈品生產必然是相當有限的,再加上人與人的經濟聯係較弱,因而不會出現在物質極端豐富的現代社會中普遍的“物欲橫流、攀比無度”的問題。人們普遍不在物質占有上進行無度的攀比,同時所賴以生存的又是“土地”這種給人以“亙古不變”的穩定感和安全感的物質,所以他們有足夠的自信去給自己留下一些閑暇,而不是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於當下的生產以減少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因為個體的勞動具有自己可以控製的獨立價值。在這樣平和的心態下,人們自然會像重視工作一樣重視家庭和睦、天倫之樂、生活品位、鄰裏關係、愛情和友誼、個人興趣、價值信仰、倫理道德等許多現代人深感久違了的“心靈雞湯”。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既不過勞也不空虛、既不脫離外界又不仰賴外界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更容易獲得或感到幸福。而資本主義以前的生活方式卻比今天的情況更接近這種境界。
在現代社會,隨著土地的單產潛力被挖掘到極限,隻要少部分人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就可以滿足全體人類的基本生活需求。富裕的人們幹什麼去呢?美好的設想是“解放出來的人類”都去從事“與興趣有關的”活動。這個設想有致命的缺憾,這表現為兩個方麵沒講清楚:1.“解放出來的人類”所從事的“與興趣有關”的活動,這個興趣究竟是誰的興趣?是從事者本人的興趣,還是別人的興趣?如果是別人的興趣,那麼對於從事者而言,他所從事的活動絕不會比土地上的農業勞作更賞心悅目;2.其所從事的活動是功利性的還是非功利性的?如果是功利性的,這說明從事者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去與別人交換生活資料,因此他要為別人的認可而非自己的認可而從事這項活動,這裏麵也就不存在興趣得到滿足所帶來的愉悅的問題。這兩個缺憾實際是同一個問題,它們說明了為什麼現代人很少從工作中直接得到快樂。
這些富裕起來的人類個體(特別是都市人)失去了對土地這項“穩定收益來源”的掌控,而不得不投身於和別的個體合作,並必須在某個經濟組織(企業)裏與資本相結合才能發揮勞動力的價值,然後通過自己所獲得的“資本所得”以外的“剩餘價值”,去與別人交換自己所需的生產資料。
這一過程看起來與過去時代並無本質的區別:都是通過勞動獲得生存和生活資料,隻不過中間多了一道“交換”的程序。
正是這樣深刻的原因,使我們不得不“愛上”並“嫁給了”工作!
對於工作投入了過多情感的直接後果是會投入過多的精力,這常常使得我們精疲力竭。心理學家迪娜·格魯伯曼博士在她的《“精疲力竭症者”的快樂》一書中分析道:
……西方科教社會開始出現一種遊離於簡單的實用需求和普遍社會認知的分化選擇趨向。某種程度上,選擇性較少的生活不致使我們出現“精疲力竭症”。當需求和普遍認知占上風時,我們知道必須做什麼,而且這一事實本身就具有足夠多的意義……但現在需求和認知都不再是過去的涵義,在追求更多選擇的同時,我們對其涵義的理解也在改變……我們不再像以往那樣確切地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或者哪些事情有必要去做,哪些沒有必要。
格魯伯曼的書中還引用了布盧斯·勞埃德教授的話:
當你的生活在你所處的社會結構中失去意義時,就會出現“精疲力竭症”。
有一位在倫敦工作、深受“過度工作”貽害的上海人在他的隨筆文章中寫道:“現代人是多麼希望擁有一切:事業、毒品、性、金錢、精神寄托、財產和家庭。可這就是現代人對於‘平衡生活’的解釋嗎?同時要滿足這麼多需求是不是過分了點?或者更確切地說,人們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物質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因而他們不再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需求?”
這位作者的發問在引人深思的同時,不得不使人想到更深層次的問題:人們為什麼陷入“過度工作”的泥潭,難道僅僅是由於人們的貪欲嗎?就算是,那麼人們的貪欲是怎樣被急速催生的呢?
這不得不回到前麵關於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論述。環境造就了今天的人的行為。可是再追問一句:這樣的社會環境是由誰造成的呢?還是人,還是由於人們的貪欲。貪婪的人們本以為逃離繁重的土地勞動會得到更多的幸福,沒想到結果卻是:不僅沒有獲得更多的幸福,連以往的安全感和獨立價值都失去了。
人不得不依賴資本,而資本是物。人在對物的依附日益加深的同時,喪失了自己作為“萬物靈長”的超脫地位。人性的貪婪把人類推到了今天的境地。
二、工作壓力對男性的危
1.過高的社會期望值
社會對男性的期望是事業有成,衡量男性成功的標準是事業成就的多少。如果女性的事業不成功,但她能把孩子教育得好,成為丈夫的賢內助,即使她在事業上沒做出任何成就,也是成功的。而男性則不同,他們隻有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因而,男性特別關注自己的工作,如果工作不順利,出現暫時的挫折,他們在心理上的壓力就特別大。
2.過度的承受力
在公認的標準中,男性是強者,應該承受一切,而女性是弱者,應該被保護。男性心中有苦惱,幾乎不會對男性朋友說,也不願對父母妻子說,大多是壓抑在心,女性則可以對女伴、丈夫和父母傾訴,更可以隨時大哭一場。男性精神壓抑的結果,必然也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3.不利於健康的宣泄渠
男性有了心理壓力後,不會像女性那樣宣泄,而經常是通過一些不健康的方式來求得解脫,如吸煙、喝酒、開快車、瘋狂玩電子遊戲、看恐怖片、去夜總會等,這樣做不但沒有解除心理壓力,反而影響了身體健康。
4.身體的耐力比女性
從身體素質方麵來說,男性在許多方麵不如女性,平均壽命比女性短,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要比女性高10倍,身體的耐受力也比女性差。
那麼,男性們究竟要怎樣才能達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呢?
(1)放慢工作速度
如果緊張的工作壓得你喘不過氣,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下,放慢節奏,放鬆自己,休息一會,你可能會做得更好。
(2)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嚴格執行自己製定的作息製度,使生活、學習、工作都能有規律地進行。
(3)合理培養良好的心態
加強心理修養,養成自己做心理分析的習慣,也可以考慮與心理醫生交朋友,這樣可以經常得到他們的幫助。
(4)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必遭自然法則的懲罰。
(5)正確地評價自己
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與自己過不去,不把目標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量力而行,隨時調整目標未必是弱者的行為。
(6)處理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
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成功絕非水火不容,它們的關係是互動的,“家和萬事興”,無力“齊家”,恐怕也無力“平天下”。
(7)麵對壓力要有心理準備
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必然會帶來競爭性和挑戰性,對於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麵影響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免得臨時驚惶失措,加重壓力。同時心態要保持正常、樂觀、豁達,不為逆境心事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