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三、食後健身

食後保健功夫也是很重要的。一般熱食後,人體容易出汗,這時勿忙脫衣容易著涼,道醫提醒我們勿吹風:“凡有熱食汗出勿蕩風,發疰頭痛,令人目澀饒睡。”食後大汗洗臉、洗發也會導致疾病,《養性延明錄·食誡篇》說:“酒熱未解,勿以冷水洗麵,令人麵發瘡。飽食勿沐發,沐發令人作頭風。”五代蒲虔貫《保生要錄·論飲食門》沿襲陶洪景的思想,以為“凡食,熱汗出勿洗麵,令人失顏色,麵如蟲行。食飽沐發作頭風”。

食畢當漱口,這是道教徒很注意的一件事,多種道經記載了漱口事項,表明他們的飲食衛生意識。如《太清林道攝生論》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三元延壽參讚書》則說:“食畢漱口數過,齒不蛀,口不臭。”同書又引蘇東坡《茶說》教人用茶水漱口:“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常自修之,輒以濃茶漱口於食後,煩膩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雜齒者,得茶漱滌,乃不覺脫去,不煩挑剔也。”陶洪景告誡人們:“食熱食訖,勿以醋漿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齒。”《太清道林攝生論》也說:“勿以漿水漱口,令人口臭”飯後嗽口可以去除口臭,預防齲齒,保持口腔健康。那怎麼樣漱口有哪些注意事項呢?茅山居士劉詞提出:“食熱食後不以冷水漱口,食冷食後不以熱水漱口,冷熱相擊,是以多患牙齒疼痛、齒根宜露。”劉道長的話是有生活實踐根據的。

道教還提倡食後摩麵腹、嗬氣和散步。“食後以手摩麵腹,令津液流通,”“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蠧,以其勞動數故也”,“食了,先以手摩肚數十下,並仰麵嗬氣二十下,甚消毒食。……食了,必須衝融少時,行三,五十步,使食消化。……食飽不欲速步、走馬、登高、涉險,必傷內室”。食後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飽食後激烈運動會造成腸胃炎症。那麼怎麼辦呢?,〈太清道林攝生論〉說:“飽食行,行作鵝王步。”這種鵝王步可說是門庭信步。摩腹的次數與散步的步數,沒有定數,以舒適為宜。孫思邈《保生銘》說:“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腹。”《至言總》對摩腹還有一些講究:“善養性者,先饑乃食,先渴後飲,食畢當行,行畢令人以粉摩腹上數百遍,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食無病。”為什麼要以粉摩腹上呢?經常摩腹的人肯定心知肚明其中的緣由。因為散步後人體出汗,摩腹手澀,撒粉於腹上是個方便。其實手摩腹部時間長了,特別是夏天,手心出汗,需要用些粉使之暢快。食後摩腹和散步,有利於胃腸血液循還,有利於胃腸氣機流通,從而增強更好胃腸消化吸收功能,使人體更好攝取食物營養。

飽食過後還有幾件事也應當引起養生愛好者注意,一是飽食後不宜即臥,尤其忌諱仰臥。《養性延命錄食誡篇》說:“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飽食訖即臥,成病,背痛。”《至言總養生》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散,久成積聚。”《混俗臥生錄飲食消息》則說:“飲食所以助氣,食飽氣不行。食了尤忌仰臥,多成氣痞兼頭風。”那麼什麼情況下可以寢臥呢?“食了,必須衝融少時,行三五十步,使食消化,心腑空恁乃可寢臥”。二是,飽食後宜站立小便,這樣可以保護膀胱。《混俗頤生錄飲食消息》說:“人若飽食後宜立小便。”那反過來說,如果饑餓時應當如何小便呢?同書也有說法“饑即存小便最為妙”。饑時應當蹲著小便為好。三是,飽食過後,不得行房,這不僅影響消化,也不利身心健康,“醉飽交接,小者令人麵幹咳嗽,不幸傷絕藏脈,損命”。

2 飲食養生注意問題

飲食是我們的生活中從未缺少的一件事情。飲食既可以用來養生,卻也可以使人體百病叢生。若想讓飲食充分發揮其養益人體的作用,就應從日常膳食中的諸多細節入手,不要過分貪圖美味,要以健康、科學的方式料理膳食。

1、不要貪圖野味。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保證一餐中有一菜、一魚或一肉、一飯、一湯,就算是非常豐富的膳食了,且足以保證人體的能量所需。人們不要為了滿足一時的口腹之快,而貪圖各種野味、“珍品”。在人們的日常膳食中,常吃的肉類、蔬菜、水果等,是經過人們多年檢驗的食物。正常食用不會對人體造成多大傷害。但是,一時流行的遠方珍品、絕壑野味,卻很難經受住人體腸胃的考驗。那些野生動物地野外生存環境中自行覓食,吃的東西中很可能含有毒性物質。若這些毒性物質進入到人體,必然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2、不要貪圖肥甘厚膩之物。肥甘厚膩食物雖然能夠滿足人們一時的口腹之快和營養供給,但長此以往,卻會使胃腸難以承受,而引發胃腸疾病或慢性疾病。多吃肥甘厚膩食物,不僅會加重肋腸負擔,使身體受損,還會使人心氣混濁,以至心煩氣燥。道家飲食非常提倡素食。素食不僅是人類對動物的愛心的體現,更是人體胃腸的“清道夫”。每三天一次素齋,是人們清理胃腸、預防疾病的理想方法,更能使人神清氣爽、頭腦清醒、身體健康。

3、不要過食五味。《黃帝內經》中指出:合理搭配五味,能使人筋骨強健、氣血順暢、延年益壽。過食酸味會損傷脾髒,導致皮膚幹燥、嘴唇開裂;過食鹹味會損傷心髒,導致血液凝結、臉色不佳;過食甘味會損傷腎髒,導致骨頭生病、牙齒掉落;過食苦味會損傷肺髒,導致皮膚枯燥、毛發脫落;過食辛味會損傷肝髒,導致目暗、手指僵硬。

4、不要食用相克食物。食物禁忌中,食物相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飲食養生對於食物的科學搭配亦是非常重視。在膳食中,不要將相克的食物混合而食,以免損傷人體、引發疾病。例如,兔肉不宜與幹薑同食,生魚不宜與乳酪同食,白密不宜與李子同食,蕎麥不宜與豬肉同食。

5、不要食用過冷過熱的食物。古代道書《抱樸子》中指出:“熱的食物傷骨,冷的食物傷肺。熱不要熱得燙嘴唇,冷不要冷得冰牙齒。”也就是說,每餐進食中,不要吃過燙的食物,以免損傷筋骨;也不要吃冰涼的食物,不僅損傷牙齒,還會對脾胃造成傷害。《抱樸子》中還指出:一餐中若有冷食和熱食,應該先吃熱的食物,再吃冷的食物。人們對於冷、熱食物的選擇應遵循順應自然氣候的原則。冬天不要吃冷的食物,夏天不要吃太熱的食物。但總的來說,無論什麼季節,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都是不宜食用的。夏人們也不要貪食冷飲,吃一點熱的東西出些細汗,對人體也是非常有益的。《黃帝內經》中就曾說過:“炎熱夏貪食冷飲而汗出不暢的人,到了秋天容易患上風虐。”

道士(這裏主要指全真派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須食素。道教認為:一切眾生,含氣以生,翾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蠕動之類無不樂生,自蚊蟻蜓蛐鹹知避死。因此,應戒殺。戒葷就是戒殺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還以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從世界範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文中說,中國近代文明進步化,雖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後麵,可是在飲食一道上,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這裏麵非但有著烹飪上的高超技巧,並且在飲食習尚上,也足可與歐美醫學衛生家發明的學理齊駕並驅。撇開古來“八珍”不說,就是平時家常所吃的金針、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歐美各國早先並不知其為食品。接著孫中山先生發揮道: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包括佛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於弱堿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食肉者偏酸性,愛睡覺,心神不寧,性格外向。食肉者血管壁膽固醇多,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