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2 / 3)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髒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麵地係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冬天飲食禁忌

寒冷的冬天,人們非常愛吃狗肉火鍋,狗肉不豐富,而且產熱量大,增溫禦寒能力較強。因此,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是,決不能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了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收。所以,吃完狗肉後不宜立即喝茶。火鍋三不宜吃涮羊肉,不宜單純講究肉“嫩”,以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第二,吃炭火火鍋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吃火鍋時往往是人多房間小,室內溫度高、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木炭燃燒不透,就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第三,不宜貪食火鍋湯。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後所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卟啉"的物質,經肝髒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泄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不宜經常食用砂鍋菜使用砂鍋燉製的菜肴,由於加熱時間過長,動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質降解,水的化解能力減弱,凝膠液體大量析出,使其韌性增加,食用時口感差,不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且用砂鍋燉菜,原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損失率高。另外,由於密封較嚴,原料中異味物質也難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還存於原料及湯汁中,在熱反應中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要喝過熱的飲料

飲用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皮膚粘膜損傷,蛋白質在43℃開始變性,胃腸道粘液在達60℃時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忌吃有黑斑的紅薯

表皮呈褐色或黑色斑點的紅薯,是受到了黑斑病菌的汙染。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使番薯變硬,發苦,對人體的肝髒有害。這種毒素用水煮、蒸和火烤,其生物活性均不能破壞,故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病的紅薯均能引起中毒。不宜過多食用桔子

桔子是含熱量較大的水果,一次性過多食用,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導致"上火",出現口舌幹燥、咽喉腫痛等症狀。因此,橘子不宜食用過多,若已"上火",可用海帶50克,洗滌後切碎,煎水代茶飲,可"去火"。忌食未醃透的酸菜

未醃透的酸菜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將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使紅細胞失去攜氧功能。導致全身缺氧,出現胸悶、氣促、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此外,亞硝酸胺類化合物還是致癌物。

道教飲食習俗

1、食物以新鮮、潔淨為宜。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飲食中應保證食物的新鮮。新鮮而不變質的食物,其富含的營養成分才能被人體很好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相反,變質或經過過度烹飪的食物,其營養成分不僅會大量的流失,還容易由於細菌滋生而導致人體發生食物中毒等症。對此,古人亦有同樣的看法。漢代醫家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說過:“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這就在告誡人們,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對人體有很大的害處。不僅如此,食物不僅要保持新鮮,還應保持清潔。這也是飲食衛生的一個重要方麵。清潔的食物能夠預防“病從口入”,以免由於受過細菌、病毒或農藥汙染的食物進入人體而引發多種疾病。因此,飲食衛生的第一要領,即在於要保持食物的新鮮和潔淨。

2、飲食以熟食為宜。食用熟食同樣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原則之一,尤其是肉類,食用前應將其製熟。除了水果、黃瓜、西紅柿等新鮮瓜果外,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物都不宜生吃。食用前,應注意先將食物烹調加熱至熟透。在食物加工、烹調的過程中,其不僅能夠得到清潔和消毒,而且有利於人體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食用熟食這個飲食習慣,在人類取得火種後就已形成。道教飲食養生中,更將這一點視為飲食養生的重要內容。《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

3、飲食應因時而異。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人們應注意調整飲食,這不僅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更能夠保證人體健康。春季氣候溫暖,飲食以涼性食物為宜;夏季氣候炎熱,飲食以寒性食物為宜;秋季氣候幹燥,應以潤燥食物為宜;冬季氣候寒冷,則應多食溫熱性食物。

4、飲食應因人而異。每個人在年齡、體質、飲食習慣等方麵都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應根據個人差異食用適宜自己的食物。如:肥胖之人應以清淡食物為宜;胃酸過多之人應多吃堿性食物;腎虛之人應多吃黑豆、核桃仁、動物腎髒等食物。

5、注意食物的毒性作用。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膳食中人們應注意避免食用,以免發生食物中毒。毒性較強的食物甚至會威脅生命。因此,人們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不要貪圖一時味美而影響自身健康。

§§第五章 民族食俗

§§§第一節 漢族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曆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製。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係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於漢族分布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製作方法。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彩,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在長期的曆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麵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製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麵、糍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饅頭、包子、麵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陝西鍋盔、山西刀削麵、西北、華北抻麵、四川擔擔麵、江蘇過橋麵等都是有名的麵製風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