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鮮族平常的主食是吃大米飯,喜歡食米飯,擅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做米飯用的鐵鍋,底深、收口、蓋嚴,受熱均勻,能燜住氣兒,做出的米飯顆粒鬆軟,飯味純正。一鍋一次可以做出質地不同的雙層米飯,或多層米飯。“山珍海味”也常常擺到桌上。山上的野雞、野兔、野菜和山藥,海裏的海帶、銀魚、紫菜,都是朝鮮族人愛吃的。
朝鮮族日常菜肴常見的是“八珍菜”和“醬木兒”(大醬菜湯)等。“八珍菜”是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幹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八種原料,經燉、拌、炒、煎製成的菜肴。大醬菜湯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興菜、海菜(帶)等以醬代鹽,加水焯熟即可食用。飯桌上每頓飯都少不了湯,一般是喝大醬湯。大醬湯對朝鮮族人來說是少不了的,會做大醬湯的姑娘才是好姑娘。
朝鮮族是一個愛吃狗肉的民族。在朝鮮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是說朝鮮族人愛吃狗肉,鍋裏滾開以後,那香味把神仙饞得都站不穩了。朝鮮族愛吃狗肉,認為吃狗肉可以清熱解毒,還認為狗肉在夏天吃最好,因為天熱出汗消耗體力,吃狗肉能補充營養。現在不分時候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用狗肉來烹製菜肴,是朝鮮族烹飪中的一大特色。
朝鮮族用狗肉為原料可以做出許多高雅美味的菜肴,如沙鍋狗肉、狗肉火鍋,以及各種湯菜。其中最負盛名的還要算是狗肉火鍋了。狗肉火鍋的烹製,獨具特色,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但是舉行婚禮、葬送死人、過年過節的時候不殺狗不吃狗肉。朝鮮族人還喜歡吃牛肉、雞肉、海魚,不喜歡吃羊、鴨、鵝和油膩的食物。
在朝鮮族的飲食中,譽滿全國的是冷麵,聞名世界的是泡菜。這兩類食品目前在中國各大中城市都很容易品嚐到,而且聲譽極佳。朝鮮泡菜是延邊地區主要的過冬蔬菜,每到秋天,家家戶戶都把幾口大缸搬到院子裏,把白菜、蘿卜等各種蔬菜碼在缸裏醃上,又香又辣還帶甜味,醃菜時的景象非常熱鬧。
朝鮮族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中國傳統農曆新年)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壞,也是主婦烹調手藝高低的標誌。朝鮮族菜肴食用後大都有一定的滋補和醫療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參芪補身湯”、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湯”、冬天食用的野味肉和野味湯等。
朝鮮族節日菜肴品種繁多,並備時令名菜。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麵、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卜塊;鐵鍋裏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肴。
§§§第八節 滿族食俗
滿族大部分分布中國東北三省和北京市。
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廉、漳、抱、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之“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養麥為主食,現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幹飯或稀飯,晌午吃用黃米或高粱等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幹飯多用小米、高粱、玉米。
滿洲餑餑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流行於東北等地。滿族人民把饅頭、包子等麵食統稱為餑餑。其式樣繁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黃米餑餑:用黃粘米加配料製成。隨製作的季節和所加配料不同,分豆麵餑餑(春天,將黃米磨成麵,加豆麵蒸製而成)、椴葉餑餑(夏天,“椴”是一種喬木,葉大似木槿,卵形,葉清香。椴葉餑餑的做法是用粘米麵和成麵團,擀成如包餃子樣的麵皮,包上小豆餡,再用椴葉裹上,上籠屜蒸熟即成。還有蘇葉餑餑,做法同椴葉餑餑,隻是用蘇子葉代替椴葉)、粘糕餑餑(秋天,用黃米麵夾豆泥蒸熟而成)。
饊子:用蕎麵或粘高梁粉和麵,揉搓成細條狀,放籠屜上蒸或者用油煎、炸,熟後,拌鹵醬成湯,入口筋道好吃。滿族祭祀時,常供饊子。
打糕:以粘高梁、大小黃米、江米的粘性體物為原料,把米上屜蒸熟成粘飯,取出淋上清水,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榔頭捶打成團麵。做時須撒拌熟黃豆粉,即可揉製成各式各樣的餅類。吃時,蘸糖與蜂蜜食用,十分可口。
淋漿糕:將粘高梁麵、江米麵、黃米麵攪拌均勻後,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在容器裏,淋好後,上籠屜蒸熟,切成方塊或菱形塊即可食用。其質地細膩、鬆軟,味道香甜。
灑糕:粘米麵為原料。將屜放到鍋上,按屜麵大小,先灑上一層小豆,然後撒上一層粘米麵,蒸熟後再撒第二層。如此反複,一直撒到與屜幫大體相同的高度為止,最上麵再鋪上一層小豆。待此層小豆蒸熟,糕便做得,其味甘美香細。
薩其瑪: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搓條餑餑。做法與打糕大體同,即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複打成麵團,之後蘸熟黃豆麵搓拉成條形,油炸後切成塊,灑上一層熟黃豆麵或白糖即成。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驢打滾等。
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主食品種豐富,有停悸、煮悸博(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幹飯、治略、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