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之道家(1 / 3)

儒道本來同根,皆生於《易》。但是道家學術與儒家學術在秦卻有著不同的際遇。秦國起始似乎並不重視道家學說,但是,道家的學說在秦國卻有傳播的跡象。秦始皇帝繼位及統一六國後,道家學說在秦曾風行一時,並且受到始皇帝的專好。道家的學術思想也在秦的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作用。漢承秦統以後,以道家學說為中心的黃老政治思想在漢代之所以能主宰幾代皇帝的政治主張,與道家學說在秦的影響也不無關係。而其後,道家的文化作為一派學說,在中國曆史文化中愈益發展,與儒、釋鼎足而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主流文化之一。

(一)老子與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老子的生卒年以及老子其人,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且以司馬遷的《史記》為基本史實,來認識老子。因為對《史記》的評價,曆代目為“實錄”,是可資憑信的。《史記》記老子的資料主要有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專記老子一生雲: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西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性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法,法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述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更細的情節。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無以有己。’”孔子自周返魯,弟子稍益進焉。

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所答前後不同。這是史家互見之法,且總體意思是一致的。孔子尊重老子,目之為龍,以師禮事之,說明孔子的胸懷寬廣及儒家學說的兼蓄。不僅老子,“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仲平;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孔子不恥下問,求師賢者,大海能容,這才是孔子之所以能為儒家宗師的原因。

從以上記述可知,第一,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人,為周的史官;第二,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說明二人相距年代不遠,基本為同時代人;第三,老子的學說中心是“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關於老子的學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賞萬物。其為術也,固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又說: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

這些便是道家學說的基本理論、基本思想的概括。同時也指出了其基本的政治思想。所謂學術思想,最終是為政治統治提供理論、思想、方法和策略的,老子的學說也不外此。所以,學術思想,或各家學說,除了對人生的思辨,對自然界奧秘的探索,對社會的認知外,最終的落腳點還在於治術,即統治者的統治術。這從戰國各家的學說中追根究底便可探出究竟來。這便是學者們由天道而人道歸於治道的思維定勢。所以說,所謂學術思想都是與當時的政治緊密聯係的。有的是主動地、直接地向統治者獻計獻策以求“幹祿”,有的是曲折地、隱晦地表達出自己的治國理民之道,雖不一定汲汲於“幹祿”,但也希望統治者能實行自己的策略。法家之徒屬於前者,道家之眾屬於後者。

老子的學術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是《易》,這一點許多學者都曾論及,似乎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許杭生先生在分析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老子》、《易經》及《係辭傳》等著作後認為:

帛書《老子》與帛書《易傳·係辭》從文字到思想內容皆有許多相通的地方。老子思想是《係辭》的重要思想來源。尤其在宇宙論學說方麵,帛書《係辭》提出了“大恒生兩儀”的思想,而“大”與“恒”正是老子對宇宙本原“道”的作用與性質的釋詞。由此可見,“大恒”這一思想是直接來源於老子的。《係辭》宇宙論是對老子宇宙論學說的發揮。

帛書《係辭》被認為是迄今最早的《係辭》版本。從對這一發現的研究,學者們認識到“從戰國時期到西漢中葉,的確有一個道家《易》學派係存在。這一學派可能在春秋時期發源於陳國,在戰國中期興盛於齊國的稷下學府,在戰國晚期經由陳地而滲透到楚國,在秦末、西漢前期和中期則一直由齊陳等地向楚地漫延”。將《易》分為道家易學、儒家易學或其他易學,這是符合學術發展的規律的,所謂“天下一致而百慮”之謂也。每一種學說,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因為承傳者的個人品質、性格、學識、見解、經曆、時代、地域等等不同而發生分野,儒家自孔子死後,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它們也各有著述。墨家的墨子後,也分為三派。即使是《易》,後來也分為象、數、義理各層次,《易》的占筮在漢代也分為五行家、堪奧家、建除家、曆家、叢辰家、天人家、太一家等等。所以說,學術、學說在發展中,自然是要分成各種流派的。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一種學術,或一種學說。”

有道家《易》,也有儒家《易》。對《易·係辭》曆來認為是儒家代表的,然而經過新出土帛書的研究,帛書的《易之義》才是儒家的作品,是西漢時編入《係辭》的。其實,儒家與《易》是有密切關係的。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此時孔子已快70歲了。《易》是早學過了,這裏是覺得人老了學《易》更能明白《易》理了。孔子“晚年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這便是孔子及儒家與《易》的關係。從這裏看,說孔子曾師事老子,亦不為過。從此也可以說明道儒有同一個思辨理念,這便是從《易》出發,不過各有其重點罷了。雖然說兩家的許多見解針鋒相對,但師出一轍,則是有道理的。關於他們的關係,有的先生已經說過。餘敦康先生說:

我常常覺得,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如果單有儒家而無道家,將是一個極大的缺陷;如果單有道家而無儒家,其缺陷也難以彌補。道家之所長在於其偏於自然主義的深沉的宇宙意義,儒家之所長在於其偏於人文主義的對社會人生的熱烈的關懷。唯其所長,故有所短。道家之所短在於蔽於天而不知人,儒家之所短在於蔽於人而不知天。

此論兼及說《易傳》是“非儒非道,亦儒亦道,二者不分軒輊地互補的唯一範例”。其實,說透了也就是儒道思想是各從《易》中取其一方而生發的罷了。其各取一方,不全在天道或社會。因為老子在文中,對人生社會的關懷並不亞於孔子,隻是另有說法而已。總之,道儒的源是一,而其學術則由一而生二,各有所說,形成兩派。

老子以後道家的主要學者便是莊子(公元前365-前290年。此為錢穆說。馮友蘭定為公元前369?-前286?),宋國蒙(今山東曹縣,一說今河南商丘)人,作過漆園吏的小官。他對老子推崇備至。在《天下篇》中,他對戰國諸子曾作評價。他是這樣評論老子的: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

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常寬容於不削於人,可謂至矣。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主張自然、自由自在,這在他的《齊物論》與《逍遙遊》中闡述得很清楚。莊子也認為學術是源於一的。他的“內聖外王”理念是,外則“禁止寢兵”,內則“情欲寡淺”,使天下安寧,百姓安居“以活民命”,所以主張回歸到過去。他是為了逃避現實,作個隱士。他與其他道家學者一樣,由逃世必然轉向保持自我,而達於養生。莊子便著有《養生主》。秦始皇帝也曾慕“真人”,去搞養生,但是,他不是道家,也不是養生,而是荒淫,適以摧壽。他的五十而終,同他的這種養生法是有關係的。下麵再述。

(二)道家思想在秦的傳播

道家學說什麼時候傳入秦國,史無記載。但是秦穆公與由餘的對話,似乎透露出一點信息,最遲在公元前7世紀末秦穆公便接受了類似於道家的一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