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秦之文學及語言學(1 / 3)

秦文學是一個地域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曆史概念。所謂地域概念是指秦的地域而言,而秦的地域又是處於不斷的變動中,即由隴西而關中,乃至整個神州大地。所謂曆史概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動的,即由秦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末這一段時間。這一時間和空間是統一的,是由秦國到秦王朝的曆史推移過程。我們所探索的秦文學,便是在這樣一個時空中的文學發展曆程。

要對秦文學進行實際的研究與探索,我們首先便應該對秦文學產生的土壤、發展曆程、主要特征、以及研究的範圍、資料和方法,作出必要的追尋與界定。

(一)秦文學的界定

文學一詞在我國文獻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關於此章中的文學,《正義》曰:“文章博學而有子遊、子夏。”這是對文學的一個較寬泛的解釋,同我們現在所談的文學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處。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手段來與社會交流的。我們現在所談的文學,它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基本特點是用語言文字來創造藝術形象,以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作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正如別林斯基所說:

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講述,詩人用形象和圖畫講述,他們兩個所講的東西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家利用統計數字,在其讀者或聽眾中證實:由於如此這般的原因,某一階級的社會狀況大大改善了,或大大惡化了。詩人則利用對現實的生動而鮮明的描寫,用一幅忠實的圖畫,在其讀者的思想中顯示:由於如此這般的原因,某一階級的社會狀況真正大大改善了,或大大惡化了。一個證實,一個顯示。兩個都是說明,隻不過一個是運用邏輯的論據,另一個是運用圖畫。

文學要求作品塑造藝術典型,並且具有形象的語言,引入勝的藝術結構即情節和生動的描寫。正如馬克思給拉薩爾的信中要求的,文學作品要有“安排的更藝術些”的結構和情節,性格描寫要有“特征”,即“巧妙的布局和徹頭徹尾的戲劇性”。他總的要求是“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曆史內容,同莎士比亞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

文學的分類,有三分法:敘事文學、抒情文學和戲劇文學。有四分法: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種體裁。前者是依作品的性質來分的,後者是依作品的形態不同來分的。

我們研究秦文學,就應該牢牢把握文學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的表現形式,即秦的文學特征、內容及形式,而不是其他。這樣便界定了我們研究的基本範圍,也就是研究的對象。

(二)秦文學的曆史背景

人們的意識是存在的反映,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它所反映的也應該是社會的現實生活,是作者對社會現實生活的體驗、認識、願望和祈盼,也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的幽憤、怨刺或讚頌、歌詠的情感。早些時候,人們便是通過短小的、有節奏的、可稱為詩的東西為表情、達意、記事的。如:

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君子作歌,惟心告哀。

屯如,癉如,乘馬班如;

匪寇,婚媾。

賁如,皤如,白馬翰如;

匪寇,婚媾。

女承筐,無實;

士癊羊,無血。

斷竹,續竹,飛土,逐害。

所以,孔子說:“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誌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這都說明了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它是文學家個人對現實社會的認識的反應。不論這種反映是直白的還是借物抒懷或曲曲折折的,它都與當時的社會有關。因此,我們研究秦文學,首先應該從這點出發,對秦的曆史作一些簡單的邏輯考察。

秦的曆史大約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傳說時期,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帝國時期,前後曆時兩千餘年。

傳說時期起於夏初,即從女修生大業開始,曆經夏、商到西周末,到非子居犬丘(前897年),開始有紀年,直到秦莊公。這段時期,秦人由東向西,定居於西垂,即今甘肅天水市周圍,過著遊牧生活,秦仲為大夫,莊公為西垂大夫,但均未立國,實際是部落性質地屯聚。

春秋時期,起於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襄公護送有功,封為諸侯,秦開始立國。經過曆代秦公的努力,秦的勢力範圍開始由甘肅進入陝西西部,先後在寶雞的隴縣、寶雞縣等地建立其政治中心。以後繼續向東發展,秦德公元年(前667年)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東南)。秦穆公時(前659-前621年),“開地千裏,滅國二十,遂霸西戎”,其勢力發展到了黃河西岸。

戰國時期,起於秦厲共公二年(前475年)。秦人遷於雍後,國勢日強,一直到秦景公(前576-前541年),各代秦公,均有作為。但到了秦哀公以後,內亂紛爭,對東方作戰勝少敗多。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開始了改革。其繼位者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重用商鞅,進行了秦國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實行封建的租稅製,鼓勵農業,製定法令。為了使變法少受到舊貴族的幹擾,將國都由雍遷到鹹陽。商鞅變法的結果是,秦國“家給人足”,“兵革大強,諸侯畏懼”。奠定了秦國最後滅六國,統一華夏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

秦帝國時期,起於公元前221年,止於公元前206年,僅十五年。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獨裁的中央集權的專製王朝。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年君主政治製度的基礎,影響至深。

以上四個時期,便是秦由秦人到秦國到秦王朝所走過的基本過程。這個過程前後達兩千餘年。這兩千多年,便是秦文學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也就是秦文學產生的社會背景。這個背景下所產生的文學作品,便是我們研究的對象。

(三)秦文學的文化背景

從上節對秦的曆史的勾畫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秦的曆史有以下特點。

第一,秦的發展軌跡是由一個氏族部落開始,形成一個地域性的小國,而逐步發展壯大,最後成為統一中國的王朝。它經曆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第二,秦人由東方出發經過艱苦跋涉到了中國的西部,他的文化基因中,既有產生在東方的殷人文化的因子,也有到了西部以後,接受周人的文化因子,還有當地的戎狄文化的因子。他在向東進軍的過程中,雖然高歌猛進,勢如破竹,但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還是因為商鞅的變法。

第三,秦國最後建立起了統一的王朝——秦帝國,但是由於外國有六國舊貴族的伺機而起,內因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了國祚短促,迅速滅亡。

第四,秦的曆史從春秋以後用了五百多年的時間,迅速強大,而東方各國由開始對秦以夷狄遇之,到後來視秦為虎狼之國,大有談秦色變之勢。張儀向楚懷王說,秦“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士卒安難樂死”,“必折天下之脊”,與秦作對,“無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虎之與羊不格明矣”。秦的強大在於行商鞅的農戰,軍事行為在秦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秦的文化背景比較複雜,既有商周文化,又有戎羌文化,在其社會風俗中,“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利”。因此,商鞅見秦孝公,講王道,談帝道都使孝公直打瞌睡,而一談霸道,便使孝公大悅。趨利是秦人的價值觀,那麼軍事攻擊則是實現其價值觀的手段,而士卒的“安難樂死”,“勇於公戰”則是可用之器。

這五個方麵集中起來則表現了秦的重功利輕仁義、好大喜多的價值觀和文化特點。文學既然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那麼它就會曲曲折折地反映出秦人的奮鬥曆程,滲透進秦人的價值觀和文化特點。

(四)秦文學的內容和形式

文學雖然是反映社會現象的,但並不是一定時時與社會的進步同步。它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運動規律,這是文學的質持規定性所使然。正如馬克思所說:“關於藝術,誰都知道,它的某些繁榮時代並不是與社會的一般發展相適應的,因而也不是與那構成社會組織骨幹的社會物質基礎相適應的。”

我們在研究秦文學時很容易發現,在春秋以前,包括秦立國以前,秦文學的存量很少,這雖然同那時秦的文字記載不多有關,但更重要的同秦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極不穩定的社會組織的流動性有關。秦襄公立國以後,一直到戰國時期,是秦國曆史走向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秦文學作品也表現得比較活躍。秦統一以後,因為時間太短,所以秦始皇所表白的集方士儒生甚眾“欲以興太平”,也便成一句空話,或定格在這位千古一帝的理想之中。秦文學的發展,很明顯地表現出菱形狀態,即兩頭小,中間大,因此,如果分期的話,我將它分為三段。

第一時期,秦文學的蒙昧期。這個時期指的是秦從東方遷出到西部以及在西部養馬,過著遊牧的附庸生活。這個時期雖然沒有流傳下來吸引人的文學作品,但是它孕育著秦文學的產生。因此,這個時期也可以說是秦文學的孕育期。

第二時期,秦文學的發展期。從秦襄公立國到秦統一以前。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秦文學的產生、發展以及走向繁榮的時期。它的代表作品有《詩經》中的《秦風》、《石鼓文》、秦石磬銘以及金文中的刻銘。政治散文則有《呂氏春秋》、《韓非子》、《商君書》及李斯的一些文章。政論文則有《秦誓》。神話傳說有秦簡記載的神話故事。

第三時期,秦文學的落幕期。這是指秦統一以後的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時期時間很短,所以出現的文學作品也很有限。詩歌方麵的主要是民謠、民諺。政論文學主要是秦始皇帝東巡的刻辭。這些刻辭文字典雅莊重,但缺乏文采與感情,更談不上形象了。雖然這段時期從秦文學來說是落幕期,但是它又是漢文學的孕育期。

秦文學三個時期的劃分,並未完全按照秦人曆史發展的四個時期來劃分。這是因為秦人曆史的第二、三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是秦文學的繁榮時期,其所反映的社會內容並無多大差別。其基本的社會形態是少數人(貴族、地主)對多數人(奴隸、農民)在政治上的壓迫與統治,在經濟上的壓榨與占有,實質是一回事。從意識形態上來說,仍然是諸子百家的爭鳴到逐步的文化整合過程。而《呂氏春秋》可以說是文化整合的前期成果。秦漢的文化整合,到漢武帝時才告完成。因此,我將春秋戰國時期秦的文學作為一個階段。更何況這時期的有些作品的時代,究竟是春秋還是戰國,尚無定論,比如《石鼓文》。這種無定論的狀況,也說明了這段文學的內在聯係,所以是不可分的。

秦文學在發展的時間上經過了商、周至秦滅亡。這個時間隧道的秦人發展過程已如上述,而在空間中,是由今天的山東越過中原而主要活動於甘肅天水、清水、西縣、禮縣這些地區,又由此而東,進入陝西的隴縣、寶雞到鳳翔,最後在鹹陽落腳。實際上是沿著渭河的流向而向東的。其在寶雞、鳳翔的幾百年中,文學表現主要是詩歌,如《詩經·秦風》、《石鼓文》,而到鹹陽後則主要是諸子的散文了。寶雞、鳳翔,南山為終南山,北為箭括山,中間渭水如帶。秦時的渭水,水量充沛,可以行船。秦救晉饑,便是從渭河上遊將糧食運往晉國的。而氵開河在寶雞隴縣又與渭水相彙,中間是廣袤的渭河平原,是為秦川。這樣有山有水有平原,正是孕育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地方。這便是秦文學產生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