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1)(2 / 3)

〔6〕洛陽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餘,梢間開花。田野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細白粉,紅紫赤斑爛數色,俗呼為洛陽花。結實如燕麥,內有小黑子。其嫩苗炸熟水淘過,可食。”建蘭:宋·王貴學《王氏蘭譜》:“色白而潔,味芎而幽,葉不甚長,隻近二尺許,深綠可愛,最怕霜凝,日曬則葉尾皆焦,愛肥惡燥,好濕惡濁,清香皎潔,勝於漳蘭,但葉不如漳蘭修長,此南建之奇品也。品第亦多,而予尚未造奇妙,宜黑泥和沙。”蜀葵: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處處人家植之。春初種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嫩時亦可茹食。葉似葵菜而大,亦似絲瓜葉,有岐叉。過小滿後長莖,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紅、淺紅、紫、黑、白色,單葉、千葉之異。昔人謂其疏莖密葉、翠萼豔花、金粉檀心者,頗善狀之。惟紅、白二色入藥。”烏斯菊:烏斯藏所產菊花。《明史》卷三三一:“烏斯藏,在雲南西徼外,去雲南麗江府千餘裏,四川馬湖府千五百餘裏,陝西西寧衛五千餘裏。其地多僧,無城郭。”珍珠蘭: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此花絕不似蘭,而香酷似之。葉青黑而圓,微尖,破節。頂著花,杈丫如雞腳,故俗名雞腳蘭。其花如小米粒,粒綴於青枝,色嫩黃。宜盆植。六月開。”

〔7〕翦秋紗: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色大紅,瓣如火焰,苞蒂心如春羅,梗赤色。葉尖狹。二花俱對節,秋紗則高可三尺。枝長蕊繁,玲瓏光焰。結子與春羅同,又名漢宮秋。七月開。”秋葵: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如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四、五月種者,可留子;六、七月種者,為秋葵;八、九月種者,為冬葵,經年收采;正月複種者,為春葵。”僧鞋菊: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其根即附子。梗高三四尺,叢生。葉如艾。花開於頂,一枝數十朵,色深紫,形如僧鞋。圓瓣二,尖瓣二,前一兜彎而尖,四瓣內有須,數莖白點。兜內藏兩鉤,含蜜。花卸後,結子如小瓶。此花開於九月,經霜乃凋,明春複發。”萬壽芙蓉:一種菊花,詳情不明。老少年、雁來紅: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有紅、黃及間色三種。紅者名雁來紅,紅黃相間者名十樣錦。紅者初時紫色,至秋則紅,葉心內變出。黃者初時綠色,後變黃。間色者紅黃俱變。葉尖長,獨梗,花細砌,葉間子細黑。此以葉得名者也。”秋海棠:菊花的一種。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草本,葉尖圓鋸齒,大者如盤,紅筋密布,反麵微綠,而筋全紅,逐節而上。花開四出,圓瓣,兩大兩小,黃心如小球,有微柄擎出花心。花枝對生,紅柄如絲,蕊圓扁,有蒂如三角鈴者。有有苞無蒂者。子如豆,生於葉間,落地即萌,明秋開花,其舊根經冬複發,花葉更肥。又有白花者,柄亦微紅,秋英婉媚,無如此花。”

〔8〕水仙: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以單葉者為佳,白花六出,上如金盞,內檀心三點。根葉如蒜,中抽一穗,開四五花。花柄如萱,綠色。叢處有苞二片,尖長,赭色。每剪葉不過四五,以法植之,葉短花高,香氣清微。千葉者為玉玲瓏,香遜。”長春:即金盞花。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金盞,草本,花金黃色,形如金盞。綠葉柔厚而長,結實如拳爪。花陸續開,四季不絕,又謂之長春花。”

〔9〕紫白丁香: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丁香,有紫、白色二種。蓓蕾甚繁,花小,四出,千朵叢開。蒂甚微,開時業已條發。葉圓淨,對節。生花後結子,如丁香,故名。此花盛於北地,三月盡開。”綠萼: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第二十九卷》:“綠萼梅,枝跗皆綠。重葉梅,花葉重疊,結實多雙。”玉楪:不明。蠟梅: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臘月開,花黃如蠟,對節生,九瓣,內一台紫色,黃心,三點,香氣馥鬱。葉尖長,花時無葉,其種有荷花、磬口、九英。磬口者佳,狗蠅其最下者。一種素心者,花大香甚,名懷素蠟梅。出自中州為上品。”西府滇茶:明·王世懋《閩部疏》:“滇茶……嬌於寶珠茶,其大如碗,瓣有重台。交覆,可當芍藥。”海棠中的西府海棠為名品,西府滇茶大概也是茶花中之名品。日丹:《至順鎮江誌》卷四:“山丹,山茶之別種,形色甚相類,但華萼極大,亦有紅白二種,紅者謂之日丹。”白梨花: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卷上》:“三月盡花開,五出,色純白。心初黃,開足後赭墨色。長柄叢生,葉嫩綠,亦有柄。隨風而舞,花之流逸者也。”

〔10〕菊虎:一種吃菊幹、菊葉的害蟲。地蠶:俗稱地老虎。夜蛾的幼蟲。形如蠶,吃作物的根和苗。

〔11〕火蟻:一種火紅色的大螞蟻。

〔12〕筯:筷子。

〔13〕冰龜(jūn)其手:凍裂了他的手。龜,同皸。

〔14〕青帝:司春之神。亦指春季。

這位花農所種之花,品種繁多,又極名貴,而其愛花成癖,僅寥寥數筆,那種不辭辛勞之護花神情即躍然於紙上。

日月湖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記載了寧波城內日、月二湖的景象。並連帶談到了與這二湖有關的兩位古代作家——唐代的賀知章與明代的屠隆的有關事跡。

寧波府城內,近南門,有日月湖。日湖圓,略小,故日之;月湖長,方廣,故月之〔1〕。二湖連絡如環,中亙一堤,小橋紐之〔2〕。日湖有賀少監祠〔3〕。季真朝服拖紳,絕無黃冠氣象〔4〕。祠中勒唐元宗《餞行詩》以榮之。季真乞鑒湖歸老,年八十餘矣。其《回鄉詩》曰:“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歸老,不為早矣,乃時人稱為急流勇退,今古傳之。季真曾謁一賣藥王老,求衝舉之術,持一珠貽之〔5〕。王老見賣餅者過,取珠易餅。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慳吝未除,術何由得!”乃還其珠而去。則季真直一富貴利祿中人耳。《唐書》入之《隱逸傳》,亦不倫甚矣〔6〕!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愛,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圍湖岸,亦間植名花果木以縈帶之。湖中櫛比,皆士夫園亭,台榭傾圮,而鬆石蒼老。石上淩霄藤有鬥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縉紳,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且為之,如傳舍衙署焉。屠赤水娑羅館,亦僅存娑羅而已〔7〕。所稱“雪浪”等石,在某氏園久矣。清明日,二湖遊船甚盛,但橋小船不能大。城牆下址稍廣,桃柳爛漫,遊人席地坐,亦飲亦歌,聲存西湖一曲。

〔1〕日之、月之:以日命名、以月命名的意思。這裏的“日”“月”均作動詞用。

〔2〕小橋紐之:以小橋將日月二湖連接起來。

〔3〕賀少監: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早年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唐代著名詩人。官至秘書監,故稱賀少監。

〔4〕黃冠:道士。賀知章曾加入道教。

〔5〕衝舉之術:道教的迷信思想:白日飛騰升天成仙的法術。

〔6〕不倫:不倫不類,很不妥當。

〔7〕屠赤水:屠隆(1542-1605),字長卿,號赤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代著名詩文和戲曲作家。他的詩文集有《白榆集》、《由拳集》、《鴻苞集》等,戲曲有《曇花記》《修文記》《采毫記》等。娑羅:梵語的譯音。植物名。即柳安。原產於印度、東南亞等地。常綠大喬木,木質優良。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娑羅》:“盛弘之《荊州記》曰:‘巴陵縣南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生旬日,勢淩軒棟。道人移房避之,木長便遲,但極晚秀。有外國沙門見之,名為娑羅也。’”

此文在記敘賀知章與屠隆的事跡時,頗多感慨。張岱對賀知章以珍寶求白日飛升之術的事頗為不滿,並且認為賀知章乃“富貴利祿中人”,史書將他列入《隱逸傳》極不妥當。認為“屠赤水娑羅館,亦僅存娑羅而已”,有不勝今昔之感。在記敘山水的文字中寓有深沉的感慨,這是張岱最拿手的絕技!

金山夜戲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全文真切地記載了作者路過鎮江金山寺觀看夜戲時的氛圍。

崇禎二年中秋後一日,餘道鎮江往兗〔1〕。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2〕。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天為白〔3〕。餘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4〕。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餘呼小仆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5〕。鑼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瞴眼翳,翕然張口,嗬欠與笑嚏俱至〔6〕。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1〕道鎮江:路過鎮江。兗:兗州,今山東兗州市。

〔2〕日晡:日暮。北固:北固山,在鎮江長江邊上。艤舟:將船隻靠岸停泊。

〔3〕噀(xūn):噴。

〔4〕漆靜:漆黑寂靜。

〔5〕韓蘄王:南宋名將韓世忠,在建炎四年率領八千戰士,乘坐海船到鎮江,扼守住長江,斷絕了金兀術的歸路,在黃天蕩與金兀術相持四十八天,使金兀術大敗。

〔6〕以手背眼翳:用手背抹眼眵。(sā):這裏是抹的意思。

深夜經過金山寺,讓仆人演夜戲,為了渲染其陰森之氣氛,此文結句故意用了“不知是人、是怪、是鬼”的句子,極妙!而“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嗬欠與笑嚏俱至”的細節描寫又極為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筠芝亭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描繪了張岱高祖所建筠芝亭周圍的優美景色,也頌揚了他高祖的高尚情趣。

筠芝亭,渾樸一亭耳。然而亭之事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盡〔1〕。吾家後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後此亭而樓者、閣者、齋者,亦不及〔2〕。總之多一樓,亭中多一樓之礙;多一牆,亭中多一牆之礙。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內亦不設一檻一扉,此其意有在也〔3〕。亭前後,太仆公手植樹皆合抱,清樾輕嵐,亂亂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遠,眼界光明。敬亭諸山,箕踞麓下;溪壑瀠回,水出鬆葉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鬆僂背而立,頂垂一幹,倒下如小幢,小枝盤鬱,曲出輔之,旋蓋如曲柄葆羽〔4〕。癸醜以前,不垣不台,鬆意尤暢〔5〕。

〔1〕然而亭之事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盡:意思是在山上造了亭子以後就足夠,再造其他的建築物,就完全是多餘的了。

〔2〕亭者、樓者、閣者、齋者:即造亭、造樓、造閣、造齋,這裏的“亭”“樓”“閣”“齋”都作動詞用。

〔3〕太仆公:指張岱高祖張天複,號內山。嘉靖丁未進士,授祠部主事,曆吏、兵二部。

〔4〕葆羽:用羽毛裝飾的車蓋。

〔5〕癸醜:陰陽家的迷信說法。謂農曆正月庚戌,二月辛酉,三月庚申,四月己未、丁未,六月己巳、丁巳,七月甲辰,八月乙卯,九月甲寅,十月癸醜為陽錯,十二月癸亥為陰錯,百事不宜。

僅寥寥數筆,筠芝亭周圍的美景便曆曆在目。而突出地寫一老鬆樹,曲折的枝幹以及像車蓋一樣的樹冠,尤其引人注目。

硏園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描寫了作者祖父所建築的岕園的構思布局極其精巧。

園,水盤據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頓之若無水者〔1〕。壽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問台,以竹徑,則曲而長,則水之〔2〕。內宅,隔以霞爽軒,以酣漱,以長廓,以小曲橋,以東籬,則深而邃,則水之。臨池,截以鱸香亭、梅花禪,則靜而遠,則水之。緣城,護以貞六居,以無漏庵,以菜園,以鄰居小戶,則蚫而安,則水之用盡〔3〕。而水之意色,指歸乎龐公池之水。龐公池,人棄我取,一意向園,目不他矚,腸不他回,口不他諾,龍山蚭,三摺就之而水不之顧〔4〕。人稱園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大父在日,園極華縟〔5〕。有二老盤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萊閬苑了也〔6〕!”一老亞之曰:“個邊那有這樣〔7〕。”

〔1〕安頓:安置,安排。

〔2〕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問台,以竹徑:倒裝句,即“以堤、小眉山、天問台、竹徑界之”,以……為界的意思。水之:以水環繞它。“水”用作動詞。下同。

〔3〕硋(bì):閉塞、掩蔽。

〔4〕龍山躨跜(kuīnī):龍山像神龍一樣飛騰遊動。

〔5〕大父:祖父。張岱的祖父張雨若,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廣西參議。病歸後即在龍山築園,吟詠於其中。

〔6〕蓬萊:《史記》卷六:“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史記正義》:“漢書·郊祀誌》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曾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臨之,患且至,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閬苑: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

〔7〕咈(fū):發出“咈”聲,表示反對。個邊:紹興方言土話,那邊。

此文的核心是描寫岕園的構造極善於利用水,從而構成了類似仙人居住的境界。而作者並不直接點出這一點,而是巧妙地在文章的結尾利用二老的對話從側麵點出。

葑門荷宕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記載了蘇州葑門外之荷花宕在六月二十四日遊人極其擁擠時的情景。

天啟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蘇州,見士女傾城而出,畢集於葑門外之荷花宕。樓船畫舫至魚小艇〔1〕,雇覓一空。遠方遊客,有持數萬錢無所得舟蟻旋岸上者。餘移舟往觀,一無所見。宕中以大船為經,小船為緯,遊冶子弟,輕舟鼓吹,往來如梭。舟中麗人,皆倩妝淡服,摩肩簇舄〔2〕,汗透重紗。舟楫之勝以擠,鼓吹之勝以集,男女之勝以溷,暑爍,靡沸終日而已〔3〕。荷花宕經歲無人跡,是日,士女以鞋瞸不至為恥〔4〕。袁石公曰:“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5〕。”蓋恨虎邱中秋夜之模糊躲閃,特至是日而明白昭著之也〔6〕。

〔1〕魚(lì):捕魚船。

〔2〕摩肩簇舄:肩與肩相摩,鞋與鞋相迭,形容極其擁擠的樣子。

〔3〕舟楫之勝以擠,鼓吹之勝以集,男女之勝以溷:這三句都是倒裝句,順著次序說,即“擠是舟楫之勝,集是鼓吹之勝,溷是男女之勝”,意思是說,舟船的特點是擁擠,鼓吹的特點是集中,男女的特點是溷雜。(xiāo)暑燂(xūn)爍:這四個字都有熱的意思,連在一起用,是熱到極點、火熱火熱的意思。靡沸:沸騰。

〔4〕靸(sǎ):拖鞋。

〔5〕袁石公:袁宏道,號石公,明代詩文大家。引文見《袁宏道集》卷四《荷花蕩》。雷輥濤趨:像驚雷的滾動,海浪的奔趨。

〔6〕蓋恨虎邱中秋夜之模糊躲閃,特至是日而明白昭著之也:意思是說,遊人大概是嫌中秋節晚上遊虎邱時夜景模糊,不如白天遊荷花宕時那樣看得清楚明白。

此文在寫法上除了善於細致而精彩地刻劃遊人擁擠的情景外,還善於引用名家的名文來點綴。袁宏道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這四個排比句連用了四個極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男女遊客溷雜、熱鬧、擁擠的情景極為貼切,信手拈來,多麼方便。而結尾又用冷筆一點,直揭遊人心態。真是神來之筆!

越俗掃墓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真切地記載了當時浙江掃墓的風俗。

越俗掃墓,男女服靚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遊湖,厚人薄鬼,率以為常〔1〕。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幘船,男女分兩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先輩謔之曰:“以結上文兩節之意〔2〕。”後漸華靡,雖監門小戶,男女必用兩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歡呼鬯飲〔3〕。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遊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園。鼓吹近城,必吹《海東青》、《獨行千裏》,鑼鼓錯雜。酒徒沾醉,必岸幘囂嚎,唱無字曲,或舟中攘臂與儕列廝打〔4〕。自二月朔至夏至,填城溢國,日日如之〔5〕。乙酉,方兵畫江而守,雖魚菱,收拾略盡〔6〕。墳壟數十裏而遙,子孫數人挑魚肉楮錢,徒走往返之。婦女不得出城者三歲矣。蕭索淒涼,亦物極必反之一。

〔1〕袨服靚妝:盛服麗妝。

〔2〕平水屋幘船:吃水很淺、船篷像屋簷的小船。上文兩節:上麵所說兩種節日,即清明節既是活人出遊的節日,又是鬼魂享受祭品的節日。

〔3〕必巾:必然戴上頭巾。巾,用做動詞。鬯飲:暢飲。鬯:通暢。

〔4〕岸幘囂嚎:戴上頭巾嚎叫。與儕列廝打:成對兒扭打。

〔5〕日日如之:每天都是這樣。

〔6〕乙酉,方兵畫江而守:乙酉年(1645),指魯王朱以海監國元年。張國維、張煌言等擁立魯王於紹興,杭州淪陷後,魯王命令方安國率兵畫錢塘江而守。雖魚菱,收拾略盡:即使是捕魚采菱的小船,也被方安國部下強征完了。

作者寫此文的真正意圖,並不在於記載掃墓風俗。其點睛之筆在最後數句:“墳壟數十裏而遙,子孫數人挑魚肉楮錢,徒走往返之。婦女不得出城者三歲矣。蕭索淒涼,亦物極必反之一。”這種蕭索淒涼的氣氛,正反映了張岱在明朝滅亡後的心境。

奔雲石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寫奔雲石的特色並記載了其主人黃寓庸的特異個性。

南屏石,無出奔雲石者〔1〕。奔雲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風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層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無須不綴也〔2〕。黃寓庸先生讀書其中,四方弟子千餘人,門如市〔3〕。餘幼從大父訪先生。先生麵黧黑,多髭須,毛頰,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張口多笑。交際酬酢,八麵應之。耳聆客言,目睹來牘,手書回劄,口囑奴,雜遝於前,未嚐少錯。客至,無貴賤,便肉、便飯食之,夜即與同榻。餘一書記往,頗穢惡,先生寢食之不異也,餘深服之〔4〕。丙寅至武林,亭榭傾圮,堂中窀先生遺蛻,不勝人琴之感〔5〕。餘見奔雲黝潤,色澤不減,謂客曰:“願假此一室,以石磊門,坐臥其下,可十年不出也。”客曰:“有盜。”餘曰:“布衣褐被,身外長物則瓶粟與殘書數本而已。王州不曰:‘盜亦有道’也哉〔6〕?”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