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三國三國的曆史共九十年,從公元190年軍閥混戰開始,到280年晉滅吳統一南方為止。但三國正式建立的時間,則是從220年曹丕稱帝後開始的。
為什麼三國的曆史不從220年算起呢?這是因為三國有個形成過程,曹操、孫權、劉備三大勢力是在東漢的統治發生動搖的情況下,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以及軍閥混戰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魏、蜀、吳三個政權正式建立前,三足鼎立的局麵,就已基本形成了。因此,三國的曆史應該包括三國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軍閥混戰時期。講三國的曆史,應該從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講起。隻有這樣,才能對三國的由來、三國的人物和三國發展變化的曆史,有一個係統的、全麵的了解。
三國的曆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從190年關東聯軍起兵討伐董卓,到220年曹丕稱帝,是三國形成階段,共有三十年。從220年曹丕稱帝到263年蜀漢滅亡,是三國分立階段,共有四十三年。從264年司馬昭稱晉王到280年西晉滅吳,是三國統一階段,共有十七年。
在魏、蜀、吳三個政權中,以孫吳的統治時期最長。從孫權221年稱吳王,到280年孫皓投降西晉,共六十年。其次是曹魏,從220年曹丕稱帝,到265年司馬炎廢掉陳留王曹奐建立西晉,共四十六年。最短的是蜀漢,從221年劉備稱帝,到263年劉禪喪國,共四十三年。
三國時期曆史的突出特點,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複雜,鬥爭激烈,戰爭頻繁,社會長期處於分裂狀態。
在黃巾起義以前,由於東漢豪強地主經濟力量的發展,形成了封建割據的物質基礎。黃巾起義及其以後的一段時間,地方豪強和官僚地主的武裝勢力進一步發展起來,衝破中央集權的外殼,割據一方,互相間展開了兼並戰爭,使一直是我國經濟、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遭受嚴重破壞。
在軍閥混戰過程中,腐敗保守、昏庸殘暴、壓迫人民、剝削人民最厲害的軍閥,如董卓、袁術和袁紹之流,以及一介武夫公孫瓚、呂布、韓遂之流,都先後失敗了,較開明的能籠絡人才、發揮智士作用的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則逐漸發展壯大。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曹操退回北方,向西北發展勢力,注意恢複北方經濟,穩定了內部統治。孫權劉備分別向東南和西南擴充勢力並取得了成功。三分鼎立的局麵基本形成了。
魏、蜀、吳三國正式建立後,它們的統治者在各自的統治區域內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經濟改革,削平本地區較小的分裂割據勢力,發展了經濟,鞏固了內部的統一。蜀國輔政的諸葛亮繼續與吳國孫權結盟,憑借破壞較小並有進步的南方經濟,共抗曹魏,使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北方政權,一時無力消滅南方政權,維持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三國鼎立局麵。
三國鼎立局麵的出現,對東漢末年大混戰來說,是個曆史的進步,是趨向大統一的必要步驟。
過去史家在寫三國曆史時,有所謂誰是“正統”之說,即誰是“合法”統治者。有的以魏為正統,揚魏抑蜀;有的以蜀為正統,揚蜀抑魏。其實,曹、劉、孫三個集團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之間所進行的戰爭,就其性質來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擴大地盤,爭奪全國統治權而進行的兼並戰爭。問題不在於哪個集團應該建立統治,而在於哪個集團具備條件有力量能夠戰勝對方,實行統治。事實表明,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三個方麵,主要是魏和蜀,都沒有力量吃掉對方,實現全國統一。三國分立後,戰爭相對減少,局部相對統一,在人民群眾辛勤勞動下,各國的經濟都有不同程度的恢複和發展,為以後三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由於黃河流域的經濟恢複發展比較快,政治比較穩定,形成了力量優勢,最後北方統一了南方。
人謀在武裝集團鬥爭中起著明顯作用,特別是在軍閥混戰和三國鼎立形成過程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曹操之所以戰勝勢力強大的袁紹,統一北方,是由於“任天下之智力”。而三分鼎立局麵的形成,是和三分的人才均勢緊密相關的。
三國時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都取得了相當成就和進步,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
較為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實踐,鍛煉和湧現出了一批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如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孫權、周瑜、魯肅、陸遜、荀彧、郭嘉、程昱、龐統、法正、趙雲等,都是很有謀略的人物,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曹操、諸葛亮、孫權和司馬懿。
曹操主要活動於三國政權正式建立前的軍閥混戰時期。他消滅了不少軍閥勢力,統一了北方,注意緩和階級矛盾,改革東漢以來的弊政,吸收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參加政權,抑製豪強,維護統一,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