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略說三國(2 / 2)

諸葛亮主要活動於三國鼎立時期。他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聯孫抗曹,幫助劉備創建政權,輔佐劉禪治理西蜀,任人唯賢,厲行法製,致力人和,發展生產,嚴於律己,“七擒孟獲”,“五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著名的“賢相”,也是一位悲劇英雄。

司馬懿主要活動於三國鼎立的後期。他推行開明政治,提倡節儉,節用民力,統兵南征北戰,維護魏國統一,剪滅禍國殃民的曹爽一黨,維護政治社會穩定,上續曹魏之強盛,下啟西晉的統一,是對中國曆史發展有著貢獻的人物。

孫權掌權時間達五十二年(200年—252年),是三國時期政治家主政時間最長者。他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割據江東,善於用人,開發江南,開疆拓土,開展外交,鞏固統治,為以後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是一位有曆史功績的政治家。

三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有醫學家華佗,機械製造家馬鈞。他們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學在三國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詩人,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在作品中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動亂時期的社會麵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開創了所謂“建安風骨”的優良傳統。

曆史不能簡單類比,不同時期、不同集團的鬥爭內容,不能相提並論,混為一談。但三國時期統治階級內部不同集團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經驗教訓。曹操、諸葛亮、孫權、司馬懿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人物的某些思想和作風,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三國時期勞動人民的負擔是沉重的。軍閥混戰和三國間的經常用兵,使勞動人民家破人亡,幸存者(主要是自耕小農)要承擔國家繁重的賦稅徭役。無地和少地農民——佃客、部曲,被束縛在國有土地(指屯田地區)和地主的土地上,從事牛馬一樣的勞動,要繳納收獲物的一半左右,作為地租。盡管三國的統治者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但勞動人民的生活仍然是很苦的。當他們走投無路時,便起來進行反抗鬥爭,但這種鬥爭往往被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掩蓋了。

三國時期世族地主勢力開始抬頭,他們利用曹魏的九品中正製度,逐漸壟斷政權,到西晉時期便形成了具有政治、經濟特權的門閥世族。曹魏後期的“賜客”和孫吳的“複客”製,把農戶賞賜給官員,是西晉按官品占田蔭客製的先聲。

三國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經濟有了恢複和發展,南方(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經濟得到了開發和進步。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之一,吳蜀的開發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過去,人們對祖國古代曆史的了解,可以說以三國史為最多。一些三國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是人所共知的,至今三國故事仍為人們津津樂道。但人們的這種知識不完全是從曆史書中得來的,很多是從小說《三國演義》以及有關的藝術作品中得來的,因此不免有些與曆史實際不相符合的地方。《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是七分曆史,三分演義,即七分是曆史事實,三分是情節虛構。就是說在重大曆史事件、主要曆史人物的處理上基本尊重曆史真實,在具體情節的安排上做了藝術加工和渲染。作為小說作品,是可以而且應該虛構一些情節,使事件更加具體豐富,人物更加典型生動,起著小說作品應該起的作用。但曆史小說畢竟與曆史著作不同,我們今天了解三國的曆史,不應該根據《三國演義》,而應該主要根據陳壽的《三國誌》(包括裴鬆之的注)、《資治通鑒》以及其他有關史籍,從中了解、研究三國曆史的發展規律,評價三國人物的曆史作用,總結政治、軍事、外交鬥爭的經驗教訓。

由於陳壽的《三國誌》側重寫由軍閥混戰到三國形成的曆史,而且內容豐富,一些曆史人物的成敗興亡,引人思考,給人啟發,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因此,本書對三國形成過程中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所用的筆墨也就偏多些。

要較為全麵地介紹三國的曆史,完全按時間先後來寫是有困難的,也不容易將問題交代清楚。本書對三國的興亡過程,大體是按時間先後安排的,對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相互間的矛盾鬥爭隻好分列章節,進行重點評介。由於經濟文化方麵的重要情況已在有關章節中涉及,就不再列專章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