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各位共事,從年少至年長,頭發已經花白,自以為表裏一致足以明露,公私情分足以互保。各位同我共事大義上是君臣關係,但恩情上猶如骨肉至親,榮耀、福分、喜樂、悲戚,共同分享和承受。忠臣不應該隱瞞實情,智士不應該保留計謀,不論事情是非如何,各位怎麼可以袖手旁觀,自得悠閑呢?我們同舟共濟,還能和誰推卸責任呢?共同建立帝王大業,使天下歸於一統,應當還有誰呢?凡各事應當增刪改變的,樂於聽到不同意見,以糾正我做得不夠的地方。《三國誌·吳誌·吳主傳》。
孫權這個詔書意在減少呂壹事件帶來的嚴重影響,緩解君臣之間的緊張關係,恢複過去人們敢提意見、勇於諫諍的比較和諧的狀態。但是惡果已經釀成,後遺症很難醫治,大臣們仍然心有餘悸。特別是孫權在處死呂壹之後,校事一職並沒有明令取消,人們擔心第二個、第三個呂壹的出現。盡管孫權說得多麼好聽,讀起來令人感動,這怎能消除大臣們心中的疑慮呢?
呂壹事件是孫權統治時期的重大案件,使東吳朝野震動。孫權支持呂壹展開的校事活動,與暨豔的改革吏治、清理官僚隊伍不同,談不上是改革。其目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因為在現實中,東吳內部並不存在不忠於孫權的政治異己。由於孫權的疑忌心重,結果把一些忠於東吳事業的大臣,都在不同程度上給傷害打擊了,其後果是惡劣的,影響是深遠的。
孫權在立嗣問題上也犯了錯誤。
孫權有七個兒子: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和孫亮。
長子孫登在孫權稱王後被立為王太子,後轉為皇太子。孫登很有政治頭腦,越來越成熟。不幸的是他三十三歲時就離開了人間。
孫登去世的第二年(242年),孫權立三子孫和(王夫人生)為皇太子(孫慮早亡),封四子孫霸(謝姬生)為魯王。孫權寵愛孫霸,待遇與孫和完全一樣,而且讓二人同處一宮,一些大臣對此深感不安。尚書仆射、魯王師傅是儀上疏孫權建議在藩王與太子之間應有所區別,“以正上下之序,顯明教化之本”《三國誌·吳誌·是儀傳》。太常顧譚(顧雍孫)也上疏主張“分清嫡庶界限,區別尊卑之禮”,“使骨肉之恩保全,非分之圖杜絕。”《三國誌·吳誌·顧雍傳》附《顧譚傳》。這引起了魯王對顧譚的不滿。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為丞相。這期間,孫權命令太子與魯王分宮居住,僚屬也分別屬於二宮,兄弟之間便產生了裂痕。大臣們也“舉國中分”。史稱:“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三國誌·吳誌·吳主五子·孫和傳》裴注引殷基《通語》。《通語》中將步騭列為孫霸一邊,根據不足。對於這樣的分野,不能理解為是同一時間形成的,而且態度的鮮明程度也不一樣。
赤烏八年(245年),孫權針對二宮不和的情況,“省奪”二宮兵馬,並借口讓太子與魯王精心潛學,禁斷賓客之間的往來。他以為這樣安排,可以熄滅二宮之間的爭端,其實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引起了大臣們的困惑不安。
在二宮之爭中,全公主站在魯王一邊,從中作梗,起著很壞的作用。
全公主名孫大虎,也叫魯班,步夫人生,嫁給了全琮。步夫人還生小女孫小虎,也叫魯育,嫁給了朱據。全公主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不和,孫權想立王夫人為後,她加以阻止。後又怕太子怨恨自己,心不自安,便多次“譖毀”太子和王夫人。孫權聽後大怒,於是“(王)夫人憂死,而(孫)和寵稍損,懼於廢黜”《三國誌·吳主五子·孫和傳》。
與此同時,魯王黨羽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共同“譖毀”太子,孫權受到迷惑,對孫和的寵愛更為減退。於是,大臣間出現了太子“不安之議”。這種情況使陸遜忍不住向孫權上疏說:
太子是正統,應有磐石般的穩固地位。魯王是藩國之臣,對他的寵愛秩祿當同太子有所差別。彼此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以安寧。《三國誌·吳誌·陸遜傳》。
孫權看了,得知陸遜的態度堅決,還沒考慮好如何答複時,陸遜又接連上了三四次這樣的奏疏,“辭情危切”,又請求親自到都城建業來,想當麵同孫權“口論嫡庶之分,以匡得失”《三國誌·吳誌·陸遜傳》。孫權很是不快,不準許他的請求。